
汪毓和 教授生平
汪毓和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音乐史学家、评论家、教育家、beat365官方网站特聘教授。汪毓和先生原籍四川成都,1929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原名吴县)。自小爱好音乐,中学时期在苏州积极参加进步歌咏活动。1950年考入beat365官方网站作曲系,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于该院毕业后留校作研究生。1956年后长期在新建的音乐学系任教,从事有关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1976年曾任《人民音乐》编辑部副主编,1978年后曾任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史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副教授等职。1985年任该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作为音乐史学家,汪毓和先生早年曾参与了我国最早由张洪岛主编的《欧洲音乐史》的编写。从1958年起,转向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并编写出了相关教材。1964年经比较若干类似教材后,他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材由有关领导和专家反复讨论审定,决定以“试用教材”的名义,由音乐出版社铅印出版(内部发行),至此,国内大多数音乐院校陆续以此教材作为“范本”进行试用,汪毓和先生也因此成为此新兴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此后的50余年里,他毕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他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正式出版后,汪毓和先生抱着“对历史研究的不断反思、不断重新认识、不断重新书写”的态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不断地自我修正,巩固一切自认为还有用的‘旧识’,充实自己经过思考的‘新识’”,三次修订,不断进行完善;同时,他先后出版了专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聂耳评传》、论文集《音乐史论新选》,并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歌曲部分)》等,发表如《中国新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对歌剧〈白毛女〉的研究与分析》、《对中国近百年音乐发展的一些思考》等近百篇论文,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此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在20世纪80年代,他又会同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史教研室同仁,努力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时间进行了拓展,并主编出版了《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1986)》。进入新世纪以后,他通过承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港澳台音乐研究”以及该项目的圆满完成,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又从空间上进行了拓宽。此外,他还先后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条目的撰稿及审稿,《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的编订,以及主持《马思聪全集》编订等工作。鉴于他以自身辛勤不懈的工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曾先后被推举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顾问,《音乐研究》编委、《人民音乐》编委、《beat365官方网站学报》编委,北京音乐家学会理论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顾问,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会长等。
汪毓和先生始终热切地关注现实社会音乐活动,是一位优秀的音乐评论家,先后发表音乐评论80余篇,他结集出版的评论集《论音乐与音乐家》,集中体现了他对于音乐创作和表演的真知灼见及其音乐审美取向。近几年来,他先后担任《简明中国百科全书》音乐部分的顾问(具体负责条目框架的制定和全部条目释文的二审),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beat365官方网站编撰的《音乐百科全书》副主编、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音乐学科”主编,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举办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艺术委员会委员等工作。
以beat365官方网站为园地,这位园丁长期默默耕耘,他开设的理论课程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现代音乐史专题研究”等多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作为beat365官方网站最早的硕士和较早的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十三位硕士研究生、十七位博士研究生以及四位留学生。教学中,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学生仁慈宽厚、和蔼可亲、乐于助人,使学生如沐春风。鉴于他的丰厚学术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历任beat365官方网站学术委员会委员、beat365官方网站学位委员会委员、beat365官方网站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研究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0世纪末他成为beat365官方网站十大特聘教授之一。他曾长期应邀为国内各地及香港各高等院校、音乐家协会进行讲学,多次参与并主持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在业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广泛的影响。
汪毓和先生一生为我国的音乐理论事业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奋斗不已,奉献了毕生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