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至15日,由音乐学研究所主办的“前沿•探索”文化艺术论坛系列学术讲座在音乐学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本次文化艺术论坛由6场讲座组成,担任主讲的受邀专家学者分别是: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生态音乐学团队”特聘专家刘桂腾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悦笛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子烨研究员。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副所长宋瑾教授、副所长汤琼教授和音乐学系主任安平教授分别担任了相关场次讲座的主持人。音乐学研究所全体在站博士后、在所访问学者,以及院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博士生、硕士生等参加了此次文化艺术论坛系列讲座活动。
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的讲座占据了本次论坛的主体。其中,刘桂腾教授主讲的《音乐影像志:作为民族志书写方式的影像文本》,涉及“影像志”的概念与问题、数据类型、技术手段与器具、采集方法、影像文本、案例与分析等几方面内容,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张振涛研究员主讲的《中国乐谱学》通过“中国乐谱的传统传承方式”“工尺谱与笙竽之间渊源关系”和“俗字谱与工尺谱的关系”三个方面,在展示中国乐谱魅力的同时,凸显出杨荫浏学术思想的核心——“立足实践,便可有成”。而范子烨教授主讲的《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口弦琴与口弦艺术》则以大量第一手的视频、音频、图像资料,展现了口弦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涉及“中国音乐学学者很少关注的一个领域——音乐、舞蹈与诗歌一体的研究”(安平语)。
宋瑾教授在主持刘桂腾教授的讲座
张振涛研究员在进行关于《中国乐谱学》的发言
范子烨教授在进行关于《口弦琴与口弦艺术》的发言
作为本次论坛唯一的音乐史学讲座,洛秦教授主讲的首场讲座《叙事与阐释的历史,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写》,通过“关于重写音乐史”“关于研究范式”“田野工作及其民族志”“叙事与阐释”与“话题缘起”等内容,阐述了其讲座的核心议题——重写音乐史。
汤琼教授在主持洛秦教授的讲座
此次论坛中涉及美学、哲学的讲座亦同样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刘悦笛研究员主讲的《从物质文化到生活史 当今艺术史最新转向并再论4’33’的美学意义》,结合约翰•凯奇的《4´33´´》阐释了关于“音”与“乐”的美学内涵,论述了“物”与“生活美学”的多维融合。而江怡教授主讲的《“学以成人”:新时代的哲学特征与反思》通过“‘学以成人’的涵义”和“对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探讨与反思”两个板块,提出了“四个结合”——“理论研究与问题研究的结合”“经典研究与现实研究的结合”“人物研究与思想研究的结合”与“历史研究与时代研究的结合”的理论畅想。
此次文化艺术论坛的6场讲座形成了音乐学研究所近年来的一次集中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彰显了音乐学研究所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贾国平教授、范子烨教授、安平教授等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