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志丹这个西北小城正赶上几十年不遇零下三十度的低温,彼时我怀揣稚拙的自信和理想信念,带着学院的嘱托在这里开启了人生新篇章。在这片黄土地上,作为新时代文艺宣讲师,我找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关于人生的答案。”
beat365官方网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派驻延安志丹宣讲师 丛榕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他们晒得黝黑的脸蛋上时常带着两团红色,不太合身的陈旧衣服也不影响他们唱歌时七零八落但富有激情的声调;我看到了留守乡村的小孩们用笔画出彩色的山花,听到音乐时亮晶晶的眼睛;在摆满瓜果蔬菜、锅碗瓢盆的农村集市上,我支起摇摇晃晃的电子琴,与那些从山里来赶集的皮肤黝黑的老人们一起共同表演熟悉的红歌、军歌;收到了学生们偷偷塞的新摘的杏子,偶然在旧教室里发现的落灰但能用的乐器……”
“在这里,本性内向的我会为了孩子们小小的一场演出鼓起勇气一遍遍敲响陌生的房门,与伙伴商量定好的课程方案与活动计划有时也会因为简单的场地冲突而被全部推翻;曾在大雨中弹起裹了塑料布的电子琴,经过蜿蜒与崎岖,来到大山里、村镇上,与不识谱的二胡、笛子、三弦的老艺人们合作一首首陕北民歌;与宣讲师伙伴一起走遍了延安的十几个县区,将曾经只会弹琴的自己逐渐锻炼成指挥、改曲、搬乐器等“全能工”,脚踩黄土地,一笔一画地留下了自己青春的印记。
“在这里,我结识了想当司机说长大后要开大卡车带我去吃大餐的乡村小朋友、参与过抗战而不识字的种苹果树的老奶奶、技艺精湛歌喉响亮的特色民间艺人们等等,与他们相处,音乐的对话与碰撞迸发出了许多火花。冬去春来,我与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在奉献青春的过程中学习到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发现从未探索过的世界,渐渐将青涩和莽撞一一褪去,长出了新的羽翼。”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是艰辛而漫长的,我也逐步在新的身份中找到了自己曾经困惑的答案。曾经在出发前的计划里写下工作需要“有进有出”,发掘当地的民间传统,用接近群众生活的素材去开展艺术教育工作,这是“出”;但基层群众也需要扩宽视野,需要美的知识、感知力以及优秀的文化来记录、流传、发扬他们的声音,这是“进”。两年的工作以来,我深刻地意识到,文艺为人民不仅仅意味着挖掘创作人民群众喜欢的艺术作品,也意味着更重大的责任:提高社会审美底线、优化社会文艺环境,也是我们该去努力的方向。仅仅教授音乐、教授艺术、把束之高阁的瑰宝拿下来发给人民是不够的,真正能做的、要做的,是用艺术和文化改变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活,使我们的所学成为工具和良药,让文艺真正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感谢彼时的我,在两年前的那一刻留下来,去接受、改变将经历的一切,从而造就了现在的我。记得俞峰院长在启程前对我和同伴们说过一句话,“人的价值在于被需要”。我由衷地感到幸运,在学校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走出学校又踏上了最真实广袤的大地,找到自身被需要的价值。希望更多高校各个领域的人才都能加入进来,在志愿服务中了解祖国、了解人民,用所学所长在工作中找到服务社会的道路;我愿终其一生都能作促进教育公平、文化共享的桥梁,成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一砖一瓦,使文艺为人民所用,做祖国文化事业的奠基者;我愿每一个“最后一公里”都能种下艺术的种子,每一个人都得到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机会与能力,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装点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点击文字观看相关视频
编辑:邸思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