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3年“beat365官方网站厦门钢琴艺术节”的重要一环,10月20日在厦门五缘音乐厅举行了“华夏新声中国新作品音乐会”。音乐会推出了四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刘豫徽、高平、张朝和权吉浩的八首新作品,由beat365官方网站的四位师生----韦子键、王昕然、沈天琳和权洪波老师演奏。一场全然由中国钢琴新作品组成的音乐会,而且八首作品中有六首作品都是“世界首演”,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与期待。
beat365官方网站钢琴系主任韦丹文教授首先向听众介绍了音乐会的缘起,强调了推广新作品的重要意义。他说,从钢琴发展史上看,以前的作曲家都是自己作品的演奏者,从巴赫、贝多芬到拉赫玛尼诺夫等等,而他们的作品在当时都是新作品。因此,作为一名钢琴专业学生,学习和推广新作品非常必要。
韦丹文教授向听众介绍音乐会的缘起
首先上场的是韦子键,他演奏了作曲家刘豫徽创作的两首作品。第一首《思南•寻梦》是一首“标题性”的作品,它蕴涵着作曲家对中国“南戏”的感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有着对春景的陶醉。第二首《榫卯•贰》(世界首演)是这个系列的第二首作品。乐曲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营造技术引申到音乐创作中----“同质异构之契”是将同一主题的不同形态,在对比中实现互补并咬合的过程;“异质同构之融”则是性格迥异的两个主题,在同一载体中交互融合,共同传达同一种内在情感的过程。韦子健以细微的指触,丰富的音色诠释了这两首作品,彰显出演奏者对于这两首作品深远意境的充分理解:前一首有着对梦境的思恋,他的声音时而飘忽,时而铿锵,中段音乐戏剧性的片段,即使是技术难度非常大的段落,琴声仍然通透圆润,对民族乐器的模仿则是微妙微翘,让人意犹未尽;后一首他以戏剧性的张力将钢琴的音色和音区尽力对比,展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
韦子键演奏作曲家刘豫徽创作的《思南•寻梦》《榫卯•贰》
接着上场的王欣然演奏了高平的《夜曲》(2023,世界首演)与《杂感》。作为一名作曲家,高平因为2007年在厦门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所创作的指定曲目《夜巷》而为人们所熟知。王欣然的演奏相当地自信,揭示了这两首作品的迷人之处。第一首《夜曲》有一个副标题:“与丹青的自画像(木心也在其中)”,表明了这是一幅音乐“素描”。她的演奏风格有较强的抒情性,强调了音乐的幻想色彩,弹奏的旋律舒展松弛而气息悠长,尾声在钢琴高音区的琴音晶莹透亮,与《夜曲》这首作品的情绪相得益彰。第二首《杂感》是由四首乐曲组成的套曲,其中三首写于新冠疫情隔离期,反映出作曲家当时的心情,最后一首完成于2020年五月初,其时生活已经恢复正常,它有新生的乐思,同时又蕴含着前三首中的元素,具有终曲的气势。王欣然演奏的前面三首,以一种“信手拈来”的即兴风格,很好地表达出作曲家所说的“纯属心血来潮”“并非刻意构想,全然在无意间形成”的心境。随着音乐的徐徐展开,将听众引领至神秘莫测的领域,而踏板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起到了“出神入化”的作用。最后一首的结尾,仿佛是钟管齐鸣,让人为之一振。
王欣然演奏作曲家高平创作的《夜曲》(2023)、《杂感》(四)
第三个上场的沈天琳演奏的是作曲家张朝的两首作品:《奏鸣曲》(世界首演)和《自然二号》(世界首演)。张朝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他的《皮黄》《努玛阿美》等钢琴曲脍炙人口。这次音乐会上的两首新作品也是世界首演。其中《奏鸣曲》根据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哀牢狂想》于2023年改写而成,体现出作曲家对于家乡云南山川的深切情感和对那里民族的善良与自强不息品格的赞美。乐曲开头是嘹亮而雄壮的主部主题,沈天琳以大刀阔斧的和弦奏出。副部抒情而优美,在左手的伴奏音型下,蜿蜒的旋律喷涌而出。随着音乐变得越来越慷慨激昂,她对于键盘的把控也越发精准。《自然二号》已经由德国朔特公司出版了乐谱,但是可能因为其赋格很难弹,至今还是首演。第一乐章以“春”“冬”象征生与死,赋格主题犹如春芽绽放,描绘出一步步走向万物复苏的景象。她以丰富的音色,揭示出作品的多声部和多调性的层次。第二乐章从跋涉般的固定低音开始,古朴的赋格主题有一种历史感,随着音乐展开而逐渐推向壮烈的高潮。她的演奏牢牢地把握着乐曲的基本脉动,由低向高,层层推进。尾声则结束在神秘宁静的气氛中。
沈天琳演奏作曲家张朝创作的《奏鸣曲》《自然二号》
音乐会最后一位上场的权洪波,演奏了作曲家权吉浩的两首新作品(世界首演):《钢琴小品四首》和《入戏》。第一首是记录音乐瞬间的四首小曲,由“童趣”“歌谣”“嬉游”“寻梦”组成,是作曲家未公开的早期作品。其短小、精致与抒情的特性,呈现出西方浪漫派的某些风格印记,作品结构为三首再现单三部曲式和一首二声部赋格曲。权洪波演奏的第一首,开头就很吸引人:舞曲般的强烈节奏,灵动的指触,多变的音色,细腻的分句;展示出纯真的童趣,后面的几首,则强调了情绪的对比。《入戏》完成于2021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子与快板”(自由热情地),由三音核心动机和京剧“过门儿”音调贯穿和展开;第二部分为“诙谐幽默地”中板,有各种小二度叠加的音调和变化音组成的四小节主题呈现和发展变化,展开至高潮后进入结尾段,“平稳而优雅地”的第三部分引用了作曲家本人创作的民族室内乐《写意•锣鼓经》结尾部分的简短旋律,具有丰富的京剧元素。他的演奏让人感赏到这部作品的无穷魅力。
权洪波演奏作曲家权吉浩创作的《钢琴小品四首》《入戏》
四位演奏家的出色表演引发了场内热烈的掌声。新作品需要演奏者的演示才能真正获得生命,需要这样的音乐会才能得到传播。但是,相当于演奏传统的、经典的曲目,对于演奏者来说,新作品的演奏是一种挑战,因为弹新作品时,没有任何录音或者现场演出可以参照,需完全凭借自己的独立理解来演绎。然而,这也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挑战,给予演奏者在艺术上更多的再创造的空间。可喜的是,四位演奏者当晚都相当成功地应对了这一挑战。而且,四位演奏者都具备了精湛的技巧。如果看一下这些新作品的谱面,就会知道其难度有多高,然而,在他们手下,似乎弹来游刃有余。这使得他们可以专注于新作品音乐内涵的表达,让这些新作品的“首演”听起来丝毫没有生疏或者勉强的感觉,而且似乎已经经过了许多次舞台演出的考验,从而保证了这些新作品以让人惊艳的面貌,首次亮相于听众面前。
韦丹文教授、作曲家刘豫徽与四位演奏家同台谢幕
中国已经是一个钢琴大国,而中国钢琴学派要立足于世界之林,不但需要一大批出色的钢琴家,而且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推广,必定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梁茂春老师在其长文《百年琴韵》的结语中写道,中国钢琴创作正在经历第五次高潮,他说“中国钢琴音乐要走向世界”,则“中国作曲家必须要有面向全球受众的大视野,要有纵观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他指出,“中国钢琴创作的新历程已经开启。”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论断。
众所周知,新作品的推广是一个时代性甚至是国际性的难题。因为,大多数听众早已习惯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对于现代音乐作品,不但有一个需要熟悉的过程,还有听觉习惯的调适。诚如著名音乐家巴伦博伊姆敏锐地指出的那样:“现代音乐难以被人接受,一方面是首演时的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现代作品多半只演出一两次就束之高阁,被人遗忘。”他认为,为了能够让听众接受新作品,不仅要让新作品有多次的表演机会,而且要有充足的排练时间,才能让演奏者和听众有时间去消化体验,因为“今天的音乐在风格与品质上是太多样化了。”他的经验对于我们推广中国钢琴新作品,是一种很好的参照。
这次beat365官方网站借2023年“厦门钢琴艺术节”的机会,不失时机地推出这一场新作品音乐会,为推介中国新一代作曲家的新创作,为中国钢琴作品这座华厦添砖加瓦作出了贡献。希望这样的音乐会能够多次多地举行,让这些值得反复聆听的新作品,逐渐地成为中国的经典作品而传之久远。如此,则中国钢琴事业幸甚。
供稿:鼓浪屿钢琴学校
图:陈胡亮、王纪凯
编辑:王一聪
责任编辑:邸思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