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金秋,有凤来仪。2023年10月20日上午,在山西吕梁宫家吹打炽热高亢的锣鼓声中,第三届“碰撞与交汇: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当代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beat365官方网站演奏厅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beat365官方网站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研究所、中国文艺评论(beat365官方网站)基地、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理论研究中心、《beat365官方网站学报》编辑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音乐创作“中国性”研究》课题组承办,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European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usic Research)及其所属《磬》(CHIME)杂志、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大学世界音乐研究中心(Center for World Music of the University of Hildesheim /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Drama and Media Hannover)提供学术支持。这是继2019年、2021年以后,beat365官方网站主办的、同一学术品牌的又一次世界范围的盛会,来自欧洲、美国及中国各地的学者、作曲家、民间艺术家等160余位嘉宾齐聚央音、共叙友情,希望通过开放坦诚、平等包容的对话交流,进一步促进中国音乐的当代研究,以及中国音乐与世界多种音乐文化的互鉴与共进。
山西宫家吹打乐开启会议序幕
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由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主持,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长秦文琛教授首先致辞。秦文琛教授在致辞中提到,“碰撞与交汇”历届会议都具有“崭新的全球视野、深刻的问题意识、敏锐的现实观察,以及蓬勃的学术活力”,会议“始终聚焦音乐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始终关注历史、当代和未来如何建立联接,始终关注中国和世界如何通过音乐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因此,此会议“现已成为传播中国音乐文化、展现中外当代音乐研究最新成果、促进国际音乐学术交流、持续推动海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平台。”
贾国平教授主持开幕式
秦文琛副院长致辞
而后,“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合作创始人、《磬》(CHIME)杂志主编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热情回顾了第一届“碰撞与交汇”会议暨第22届“磬”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的盛况,同时很高兴会议一直延用“碰撞与交汇”作为会议的主题。贾国平教授表示,“碰撞与交汇”准确地表达了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地音乐互融互通的主题,会议主办方希望联合“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共同吸引全世界更多关注和研究中国音乐的学者、作曲家和音乐表演艺术家参与会议,共同探讨中国音乐,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荷兰学者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先生致辞
主题发言
开幕式的重头戏是来自中国、荷兰、德国、美国的六位著名音乐学学者或作曲家就“全球文化流动下的音乐”“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当下与未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价值研究”“音乐创作的‘中国性’研究”多个议题所作的主题发言。
一.高文厚《关于海外中国音乐的一些反思与为什么能(或不能)吸引西方听众》主题发言
高文厚《关于海外中国音乐的一些反思与为什么能(或不能)吸引西方听众》的发言,围绕近年来中国音乐海外传播的现实问题、全球不同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比较、未来中国音乐如何产生更大的传播力展开。
他通过回忆自己、家人对不同品种中国音乐感受到的喜爱与不适,以及人生经历中与中国及中国音乐结缘的过往,提出中国音乐如何在西方赢得新的听众、特别是赢得城市年轻听众的问题。据他观察,中国音乐在西方最受瞩目的总是几个特定的表演形式:京剧、昆曲和粤剧。尽管中国戏曲在中国被视为重要文化,但是它始终没有在国外得到真正普及。此外,中国的说书、丝竹乐、仪式表演偶尔也会在西方舞台亮相,但这些很少吸引大批观众,更引人瞩目的还是琵琶、古筝、二胡和古琴的独奏音乐会。这得益于定居于西方的中国演奏家的推广。他认为迄今为止,在国外崭露头角的音乐表演种类中,最有说服力的不是中国的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而是中国的现代音乐。像谭盾一样受到过专业训练的作曲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中国音乐跻身国际舞台,其中的许多作曲家就坐在今天的会场。中国现代音乐吸引了众多西方年轻听众的聆听,以及西方音乐表演团体的频繁演奏。由此,他认为造成不同中国音乐种类海外传播差别的原因是语言问题,即:是否使用中文。他认为戏曲中依字行腔的诸多细节很难为西方听众在短时间内接收,因此根据他的经验最有效的吸引观众的办法是直接教唱。继而,他进一步提出让西方人爱上中国戏曲等音乐的方法不仅是采取多种手段使其频繁接触中国音乐,中国音乐艺术还应该向听众提出更多的要求提高自己的“身段”,而不是降低要求。最后,他通过比较全球不同国家音乐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认为,只有在更多层面加强倾听、对话与合作,才能让中国音乐在海外的传播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他指出了目前传播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高文厚先生作主题发言
二.斯蒂芬·琼斯(Stephen M.Jones)《什么是中国音乐的中华性格?以1978年之前后示例》主题发言
作为一位作曲家,美国杨百翰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前任院长、音乐学院作曲教授斯蒂芬·琼斯近年来一直以研究中国作曲家作为自身的研究课题,他曾采访过160多位中国作曲家。他的发言《什么是中国音乐的中华性格?以1978年之前后示例》,以分析20世纪中国民歌在三位中国作曲家创作中的不同表现目的与处理方式为核心,呈现出上世纪中国作曲家寻求创作民族音乐之路。琼斯首先重温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作曲家肖友梅、黄自关于建立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乐派(National Music School)的文论,并将这种思想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发展民族音乐创作的历史中进行观照。其后,他从运用中国民歌与西方作曲技巧相结合的方法发展民族音乐的视角,分析了马思聪《绥远组曲》(1937)、朱践耳《流水》Op.4(1956)、贾国平《宁波组曲》(2022)对民歌的不同处理方式。在分别从三首作品的调式、和声、节奏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后,他总结:马思聪经常使用独立的民歌旋律(或其部分),作为更大形式结构的主题的方法;朱践耳调整了民歌的性格,以适应他的创作视野;贾国平运用“多层次单声音乐”技巧重构民歌素材,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组织和发展这些元素,为旋律、和声、对位和音色表达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他认为贾国平与马思聪、朱践耳的做法差异很大。发言最后他提出:肖友梅迫切希望看到中国作曲家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愿望已经实现,未来作曲家们将如何运用民歌,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美国教授斯蒂芬·琼斯(Stephen M. Jones)作主题发言
三.李淑琴《破茧成蝶 创造转化 开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新纪元》主题发言
beat365官方网站李淑琴教授的《破茧成蝶 创造转化 开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新纪元》发言,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研究所《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与传播未来发展研究》重大项目结题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发言主要针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对未来如何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这是所有主题发言中唯一一个站在国家宏观发展层面对专业音乐发展进行系统性思考的发言。发言分为三个部分:(一)确立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未来理想。李淑琴教授认为通过“创造的转化”产生出与包括音乐在内的中国文化传统既新且具有连续性的伟大作曲家和伟大作品,是未来专业创作的理想;而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最高理想是促成世界音乐都市在中国的重现。(二)阐述实现理想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发言以历史为参照,通过对中外音乐史上不同世界音乐都市的考察,认为经过长期的音乐融合与发展、国家经济处在繁盛期、具有肥沃的音乐土壤和良好的社会音乐生态、滋养出具有旷日持久影响力的作曲家和开创音乐创作新时代的伟大音乐作品,是世界音乐都市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样貌。发言同时认为当下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不仅具备理想实现的可能性,这一理想的实现,也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并将成为中国音乐给世界的音乐奉献。(三)现状评估与具体建议。发言从专业音乐的创作机制角度,对创作人才(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众多作曲家)、管理机制(基金制、委约制)、保障与激励机制(演奏、传播与欣赏)、评介机制与理论基础机制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并给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具体建议。
李淑琴教授作主题发言
四.迈克尔·富尔(Michael Fuhr)《(去)全球化文化流动时代的“世界音乐”》主题发言
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世界音乐中心主任迈克尔·富尔(Michael Fuhr)《(去)全球化文化流动时代的“世界音乐”》的发言,其题目中包含了疫情前后世界正在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转折。富尔讨论了民族音乐学领域中的“世界音乐”(world music)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学科历史中探究、重新评估了其对理解音乐在当今全球化中的潜在意义。他认为移民和数字化已成为全球化的驱动力,而过去几年的各种全球性和地区性危机(如COVID-19 流行病、气候变化、战争等)则重新将“边界”作为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隐喻。然而,音乐跨越(国家、种族和宗教)边界的能力却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发挥了作用。音乐随着人们制作、传播和聆听音乐而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音乐以流行性为标志,因此被嵌入文化流动之中,它可以从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力量塑造社会环境的方式来理解。音乐的流动性和“世界音乐”(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作为一种专业和体裁)为创造文化的多样性、跨国对话,以及社会公平和包容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富尔以他对在德国流传的韩国流行音乐(K-Pop)的研究,以及在希尔德斯海姆大学世界音乐中心的项目经验为例,从应用民族音乐学角度探讨了世界音乐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文化可持续性和国际学术合作的意义。
德国教授迈克尔·富尔(Michael Fuhr)作主题发言
五.海震《京剧演唱与口头创腔:戏曲作曲视域下的程砚秋唱腔创作研究》主题发言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海震《京剧演唱与口头创腔:戏曲作曲视域下的程砚秋唱腔创作研究》发言,主要谈及两个问题:(一)京剧的口头传统与口头创腔;(二)程砚秋对口头创腔的阐释。口头创腔中包含四个原则:1,符合剧情;2,了解字音;3,吸收运用要恰当;4,支配得当。海震教授认为口头创腔是传统戏曲音乐的隐性传统,应该珍视这一被忽略的传统和音乐文化遗产,它是当代中国作曲可以汲取的重要音乐资源。
海震教授作主题发言
六.张伯瑜《“职业化”:是否可成为开解“非遗”音乐传承的一把钥匙?》主题发言
beat365官方网站张伯瑜教授《“职业化”:是否可成为开解“非遗”音乐传承的一把钥匙?》的发言,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深切的人文关怀,直击中国“非遗”音乐传承中的现实难题,以对六个连环问题的回答,深挖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提出解决困境之道。(一)“非遗”音乐保护的瓶颈在于:乏人愿意学习和传承。(二)“非遗”音乐与文化整体的分离以及新文化语境的建立(舞台化)。现代社会的变迁,导致“非遗”音乐被从原生文化语境抽离出来后在舞台上表演,由此“非遗”音乐与新的文化语境产生了令人不适的文化错位感。(三)“非遗”音乐的价值在于保存了乡愁。(四)为什么要有“乡愁”?从人性角度出发,“乡愁”从“非遗”音乐的角度来看,即是人对自我生命的怀念。(五)职业化是开解“非遗”传承困境的钥匙。张伯瑜教授认为,与城市中的专业院团相比,乡村也需要建立以音乐为职业的固定薪酬制度来解决从业人员的生存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吸引后辈加入到“非遗”音乐传承当中。(六)关于传承与发展问题。张伯瑜教授认为两者包含内容不同、同等重要。最后他认为:只有面对现实,真正认清“非遗”音乐的价值,才能找到传承与发展的可行之路。
张伯瑜教授作主题发言
圆满收束
现场盛况
六位学者的主题发言洞世察音,慧聚求真,以深邃、犀利的思考开启“碰撞与交汇”海纳百川的学术大幕。期待后续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能够激发中国音乐当代研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共同促进中国音乐未来发展。
全体大合影
供稿:音乐学研究所
文:杜莹
编辑:黄晓畅
责任编辑:邸思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