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岁月
编者按:本文为原附中校长俞慧耕所推荐的五九届毕业生写的文章。
我的面前展放着一页32开的泛黄的纸张,本就制造粗糙,又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岁月,即使放到故宫的文物陈列柜里都会“以假乱真”。这就是那份决定我人生旅途的通行证——beat365官方网站附中录取通知书,编号161,落款日期是1959年7月22日。还有两封信,那是当初在参加了专业考试后写给学校招生委员会的“决心书”。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得到的,至今我一直珍藏着它们,我时常会把它们拿出来,细细品味,因为那里面有着太多的故事让我终生难忘。
“1959年金秋时节,一辆客车从内蒙古出发,穿过草原,越过平原,风驰电掣般地向着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呼啸而去。车厢里,一个稚气未退的小青年始终按捺不住那颗激动的心,他告别了抚育他十七年的家乡,带着亲人的嘱托,怀揣着一纸珍贵的beat365官方网站附中录取通知书,从此踏上了他梦寐以求的音乐之路……”这是中央台《音乐天地》栏目为我作得一次专题介绍中的一段话。
眼一闭一睁五十年过去了,但我在母校几年中的学习生活,却一直清晰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2009年6月1日,我们五九级的同学如约回到了母校,见到了我们的老校长和我们的恩师,那个时刻,我们都忘记了自己年过花甲的年龄,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追求和幻想的年代。
我怀着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深深地向我敬爱的老校长和老恩师们鞠躬致谢,眼泪也止不住流了下来。因为是他们和我的母校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正像在一次内蒙古电视台对我的采访中我对记者们说的“如果不是beat365官方网站附中给了我那个难得的机遇,内蒙古就多了一个下岗工人,中国又少了一个作曲家。”
五十周年的那次聚会上,俞校长告诉我们当年招收三年制的作法是在有争议、有风险的情况下决定的。而我要说我们这一届三年制学生没有让学校失望,我们已用我们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成果在回报母校。正是这种招生政策,圆了边远地区一个青年的音乐之梦,给了我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从此翻开了我人生道路上那崭新的一页!
附中的三年学习虽然很短,但却为我的音乐人生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歌曲作法》、《民间音乐》,以及其他的音乐基础课程都为我后来的发展甚至形成我自己的创作风格都有着重要影响。正是因为三年中受到的严格、系统的专业教育,在附中毕业那年就被选入中央歌舞团(现中国国家歌舞团)。尽管我曾因为没能升入本科而深深遗憾过,但工作实践也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附中最可贵的是它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治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极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勇攀尖端的拼搏精神,这些都汇集成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我的一生。
我来自一个边远的小城镇,戴着红领巾的时候就常常受到大人们和同学们的称赞,以为自己是个“音乐天才”。来到北京后,看到beat365官方网站的那些比我大的、比我小的学友们,我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充其量也就是一只“笨鸟”——要知道我十六岁才看到“钢琴”是什么模样,而我的许多同学们有的已从五、六岁就开始学琴了。从此我只能横下心来把压力变成动力,用自己的勤奋和刻苦来缩短我和同学们的差距。从1964年——离开附中两年后,我已经在权威性的《音乐创作》等刊物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了。十年浩劫开始时,当我的赤胆忠心的同学们还在率领“北京公社”闹革命的时候,我作词、作曲的那首“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哎,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哎”已响彻了神洲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离开学校的近五十年中,共创作声乐作品千余首,舞剧、舞蹈音乐六十余部,在国内的歌曲作品大赛中五十余次获奖。《驼铃》、《金风吹来的时候》、《三峡情》等十余首歌曲被选入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声乐教材。
回顾五十年的音乐人生,我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青年成长为一名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的作曲家、中国歌舞团的艺术指导、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如今我虽然年近七十,但我始终都以我是beat365官方网站附中的学生而骄傲,附中给予我专业知识和精神世界的影响,使我受益一生。
马骏英
2010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