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古刹遗响:探寻智化寺京音乐的历史余韵 ——记beat365官方网站艺术实践周智化寺采风活动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4-10-24 13:47:11 更新日期:2025-03-22 13:51:37

2024年10月17日,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吴晓萍教授、世界民族音乐教研室杨烁老师及民乐系韩雷教授、齐洁老师、王一老师和40余名同学一同前往智化寺开展本学期艺术实践周的采风活动。

智化寺——这座古老的文化遗产历经数百载历史沧桑与变迁,在禄米仓胡同的深处,历经岁月洗礼仍然巍峨屹立,似乎在向我们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观智化寺建筑,寻古刹遗风

活动伊始,智化寺京音乐项目负责人王娅蕊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参观了智化寺并讲解关于智化寺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从讲解中我们了解到智化寺由明英宗勅赐,为其宠信的司礼监太监王振所建,原为王振的家庙,因此耗资极大,富丽宏伟,留存至今是非常珍贵的明代木结构建筑寺院。

王娅蕊老师为师生们讲解智化寺的历史

跟随着王老师的脚步,beat365官方网站师生们依次参观藏殿、智化殿、如来殿等殿宇。首先,王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智化寺二进院中的西配殿,名为藏殿。其中,坐于中央位置的是转轮藏,是能旋转的收藏佛经的柜橱。它的顶部装饰莲瓣数层,其上端坐一尊毗卢遮那佛。在中部横竖排列工整的矩形柜子为藏经柜,在每个抽屉的外面都有一尊浮雕的佛像,其按千字文的顺序排列,并且依据字数不同所放经书数量也不同。在转轮藏上方,一尊毗卢遮那佛坐于莲花座上,其精美华丽让现场的大家不禁驻足而望。

beat365官方网站师生们参观藏殿

紧接着,大家进入智化殿,在殿内的两侧展出了智化寺京音乐的历史沿革、传承人、乐谱、乐器等相关介绍。智化寺京音乐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它的发展足迹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发展变迁中珍贵、独特的价值,以及传承与发扬的必要性。

如来殿和万佛阁

来到智化殿的后面即三进院,又一座宏伟殿宇映入眼帘。这一建筑的一层为如来殿,二层为万佛阁,它是智化寺最大的建筑。殿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奉释迦牟尼佛。佛像背后有东西二梯可以到达万佛阁。楼上供有3尊佛像,中间为目比卢遮那佛,左供卢舍那佛,右供释迦牟尼佛,同时阁内的墙上置有佛龛近万,内置小佛,“万佛阁”之名由此而来。

听智化寺京音乐,悟传统音乐之秀美

上午十点半,在参观完对外开放的全部殿宇后,智化寺京音乐国家级传承人、第二十七代传人胡庆学老师及各位非遗传承人在智化殿演奏了智化寺京音乐,使大家切身感受到了京音乐的魅力。

胡庆学老师讲解【喜秋风】并带领大家韵唱

首先,胡庆学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智化寺京音乐的三种体裁形式,即禅门、音乐门、法器。京音乐的演奏乐器,分别为管子、笙、笛、云锣及大鼓、木鱼、引磬等打击乐器。

不同于简谱与五线谱,智化寺京音乐所使用的工尺谱体系自成一派,在传承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掌握谱面的骨干音及“阿口”润腔。胡庆学老师带领大家学习韵唱曲牌【喜秋风】。在学习过程中胡老师强调了工尺谱中“六”字读作“liao”的音,其与京腔有关,且结束句为高八度结尾。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最终熟练地韵唱出【喜秋风】,初步感受京音乐的传习特点及音乐风格。

接下来,胡庆学老师及第二十七代非遗传承人们为师生们演奏了智化寺京音乐【金五山】,它是智化寺京音乐的小型套曲,也是【昼锦堂】等中堂套曲的“尾”部,即结束曲,包括【金字经】【五声佛】【撼动山】三首曲牌,曲牌间用“过引子”连接。

鼓声响起,大家目不转睛地欣赏着。清脆典雅的云锣,灵动活泼的笛子,华丽美妙的笙,以及高亢古朴的管子在乐师们天衣无缝的默契配合中为大家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在殿宇内演奏的音响效果不同于在音乐厅,乐器与其所在场所形成的共鸣有种天然的和谐,十分动听。

一曲奏罢,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之后,吴晓萍老师总结了智化寺京音乐的历史发展和传承背景,并补充了它的历史源于宫廷音乐,与佛教活动有关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理解京音乐的内涵,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力量。

最后,胡庆学老师等各位传承人与beat365官方网站的师生们在智化殿前合影留念,共同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我们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起聆听那穿越时光的声音,在感受智化寺京音乐魅力的同时,对传统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希望未来可以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尽一份力量。

beat365官方网站师生与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人们合影


摄影:章林欣、苏怡

文:付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