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官方网站2024年“艺术实践周”期间,音乐学系“中国民歌、戏曲、说唱交流活动”于5月21日10:00在教学楼701厅如期举办。民间音乐演唱是音乐学专业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我系在培养学生专业研究与写作能力的同时特别强调与重视的方面。本次活动的主旨并非专业声乐技巧的展示,而是通过师生间的内部交流,锻炼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专业能力与素养。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了活动当中,以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理解,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与具有水准的演唱能力。活动共有13首乐曲(含曲艺、戏曲选段)入选,其中1-4首为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民歌;5-7首为中国民间曲艺选段;8-13首则为中国各类戏曲曲种经典唱段的节选。
总体来说,我对本场活动是十分期待与肯定的,它不仅是音乐学系师生们的一次学术交流盛宴,也是以舞台化形式对自己眼中“传统之音”的直观诠释。每位参与表演的音乐学学子都凭借着对不同民族、地域传统音乐体裁的理解与把握,为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音乐体验与享受。
活动伊始,音乐学系主任何宽钊带头演唱了湖南民歌《郎在外间打山歌》。在演绎该曲时,他对其中的自由长音做了十分恰当的处理,整首作品气息的控制与把握也十分平稳。此外,在歌曲旋律流动的同时也清晰地凸显了湖南方言的语音特色及各种唱词音调的变化。这一开场曲点燃了现场师生们的热情。
之后,交流活动正式开始。首先上场的是2022级博士研究生詹碧金,她为大家带来了一首福建龙岩山歌《羊角花开》。作为闽西地区的民歌,这首作品本身较为清秀、典雅的音乐特征在詹同学的演绎下得以很好的体现,她对闽西方言咬字与发音的把握也是十分娴熟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首作品的体裁是山歌,但闽西山歌自然不像北方山歌那样粗犷、豪放,尤其体现在乐曲中较为短小的自由延长音。詹同学对这首山歌的演绎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不仅对作品中的自由延长音做了十分细致和恰当的处理,使其很好地带有闽西地区的烙印,还凭借着自己对高音音域的驾驭能力将作品自身的“原生性”进行了还原。
第二个上场的是2023级本科生姚天扬,为大家带来的是蒙古族短调民歌《脑门达来》。她以清晰的咬字、发音以及地道的蒙语唱词为观众演绎了该曲。马头琴伴奏与民歌演唱的结合也是表演时的一个亮点,伴奏由2023级作曲系的乔瀚同学担任。作为蒙古族传统音乐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马头琴的加入更加凸显了作品的“原生性”,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内涵。马头琴的伴奏者对这件乐器的驾驭与掌握也是令人十分惊艳的,伴奏者与演唱者在“心有灵犀”般的协同配合之中完整演绎了这首作品。
紧接着,2023级本科生孙梦晗为大家带来了维吾尔族民歌《莱丽古丽》。作为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该曲本身的音阶体系不同于汉族传统民歌,它更多地采用了波斯-阿拉伯音乐风格,这在孙同学的演绎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使笔者更为惊叹的在于她的舞蹈动作。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的舞蹈元素早已与其传统民歌融为一体,成为维吾尔族音乐身份的重要象征,孙同学对《莱丽古丽》一曲的演绎便是如此,她在演唱着民歌旋律的同时兼顾着维吾尔族传统的舞蹈动作,并且音乐与舞蹈十分协调,尤其是她对节奏、伴奏鼓点的精确把握,使得音乐与舞蹈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民歌展示环节的最后一首作品,是由2022级本科生张雨桐和李欣睿共同带来的侗族混合大歌《天地人间充满爱》。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之一。想要演绎好大歌绝非易事,不仅要求演唱者对侗族音乐“多声性”特征有着一定的理解与把握,还对演唱者的气息、音乐驾驭以及协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喜的是,两位同学在演唱时的配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大歌“多声部”的演唱部分,高声部的同学展现了很好的音域、音色驾驭力,低声部的同学也能以平稳的持续低音与高声部形成呼应,在体现着“多声性”的同时,将侗族大歌本身和谐、悦耳的和声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此次交流活动的民歌版块,我对其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个性化的“传统之音”。对于传统音乐来说,音乐永远是处在活态变化之中的。同一首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地域与场域,或者经由不同的表演者进行演绎,都会存在一些细微的变化。就本次交流活动演出的五首作品而言,表演者们都在以自己对原始音调的独特理解演绎着作品,他们在正确把握传统音乐风格的大前提下,使作品不失个性化的烙印,正确而有机地平衡着个性与共性间的关系,这或许也是新时代下我们对传统音乐文本的又一次”书写”。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限,这里只能记述此次交流活动中“民歌版块”的内容。但是,无论是民歌、曲艺还是戏曲演唱,背后展现的都是音乐学系同学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深厚的热爱与十分扎实的演绎功底,也从侧面反映出我系中国传统音乐相关课程教学与多元文化教育的成功。无论如何,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是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学科联系的重要手段。在文章的最后,我十分衷心地祝愿我系及beat365官网在今后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领域取得更多硕果!
文/冯柄桦
音乐学专业2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