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届中青年论文评选”比赛中,beat365官网音乐学系朱仲毅老师和封华星等六位学生获奖。获奖名单如下:
青年教师朱仲毅《“变宫在宫后,变徵在徵后”解析》一文关注到笛上工尺七调在清初至清中期的变化,从文献梳理出发,呈示了当时民间笛上实践中“变宫在宫后,变徵在徵后”观念的存在,并对其乐学逻辑、产生原因及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该文的结论,对认识明清笛上乐调实践、乐学理论以及乐律学史在清前中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封华星《河北雄县音乐会之< 泣颜回>套曲结构研究》一文以河北雄县地区“音乐会”传承的套曲《泣颜回》为研究对象,对该曲在各乐社传承现状进行梳理和横向比较,划分结构类型并总结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传统音乐在传承与发展中“变”与“不变”的相互关系。
吴琼《景颇族民间仪仗乐队传入考》一文对景颇族两种传统仪仗艺术巴扎乐队和文崩音乐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传入方式、时间、曲目等进行了考述。通过对两个乐种的乐队编制、使用场合和演奏曲调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文崩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景颇族民众从自身的审美需求出发,吸纳和借鉴欧洲音乐形式,并逐渐民族化、地域化和民俗化的结果。
张天鹰《论传统音乐曲牌的研究视角与模式选择——兼论研究中需把握的三对关系》一文总结归纳了传统音乐曲牌的历史、形态、家族、乐种、区域、功能、思维七大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视角组合的多种研究模式,同时探讨了传统音乐曲牌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形态与文化”“母体与变体”“乐谱与音响”三对关系,针对传统音乐曲牌的研究方法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李德敬《一勾勾戏唱腔源流考》一文在考证一勾勾戏源自山东花鼓的基础上,通过将其唱腔与山东花鼓和鲁西北民歌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一勾勾继承了花鼓的“la-do-re”“re-si-la”“do-re-mi”“do-la-sol”四种核心音调作为其唱腔音乐的内核,同时吸收了鲁西北秧歌调的“sol”“la”两音交替进行的旋法特点,成为其旋律的表层样式。文中对田野调查中了解到艺人实际演唱中的极大灵活性的现象进行了深层考量,认为一勾勾唱腔的“终极根源”是方言。
潘捷《21世纪以来陇剧唱腔的变迁研究(2001-2014)》一文通过对唱腔的分析和对比,对21世纪以来陇剧唱腔的变迁及产生原因进行了论述。该文在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受众等因素,对新兴剧种的唱腔变迁进行了较为立体式的研究。
张雪骏《山东肘鼓子声腔音乐形态分析》一文通过对肘鼓子系统中的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四个剧种的旦腔主腔音乐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它们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如以板腔体结构体制为主,旋律上开始处以叙事性为主,结尾形成上翻七度或八度的甩腔等等。作者认为它们所拥有的共性特征可以论证肘鼓子声腔的存在。
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举办的论文评选是业内专业水平高且具权威性的评奖,首届评选是在1996年。时隔26年,为推进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宣扬优秀学术成果,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于2022年10-11月举办了“第二届中青年论文评选”。本届论文评选共收到127篇论文,参加者为各大音乐学院、科研院所的资深学者及硕博士在校生。经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聘请的国内传统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界资深专家按照评选方案要求,经过历时近一个月的审读和两轮评审,共评选出中年组、青年组和学生组三个组别获奖论文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