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系

Composition

作曲系

让年轻的作曲者在排练厅中成长——2022-2023学年《民族乐队写作与分析课》后记

信息来源:作曲系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02-13 13:33:02 更新日期:2025-03-24 12:08:10

  为了响应“中国文艺能够走得出去,中国声音能够传播得好”的新时代文艺界发展理念的号召,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文艺领域专业人才,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作曲系在研究生部组织教学改革中,为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各方面的历史传承发展脉络和现状与未来,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极强针对性实用性启发性的课程。其中重要课程改革便是民族乐队乐器法民族乐队分析与写作两门课作为作曲系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要求,并由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亲自执教。这两门课主要针对民族器乐乐器法和民族管弦乐队写作这两方面,进行为期一年抽丝剥茧般的系统学习以期为作曲学生们提供包括民族乐器演奏法民族乐队配器法经典作品分析等多维度多角度并更具针对性的学习途径。在第二学期民族乐队分析与写作课的期中和期末阶段,任课教师郝维亚教授与赵野老师针对作曲系的“一切为了创作”的原则在结课阶段特别设置了民族管弦乐队写作考核要求,并在beat365官方网站指挥系马帅老师和beat365官方网站民族管弦乐团的支持下,给予新作品排练、修改及演出的宝贵实践机会让同学们聆听到作品“真声音”,感受到学习成果的“真检验”。

      202310910日,新一届民族乐队系列课程结业作品开启了首次排练11部新作品迎来了属于它们从谱面到耳畔的首次发声。学生经过亲自参与排练,与指挥老师和乐队成员深度交流作品细节,进行作品的实际演奏等等环节,取得了非常宝贵的实践学习经验。

图片(109日,排练张书皓作品《歌儿唱给俺家乡》)

  张书皓:第一次实现从脑海到现实音响的民乐队转化,声音效果确实很惊喜!在马老师的指挥帮助下,也解决了很多从谱面到排练中的各类问题最大的收获有三个一是民乐队在处理复杂的调性变化时,仍需更多的设计及结合乐器自身情况的考量;二是民乐队的织体层次问题由于民族乐器音色迥异的特征,如何处理大乐队的声部平衡、交响性等特点也仍需作曲家进一步解决;三是应该更多发挥民族乐器本身的特征,如演奏旋律的不同韵味等。在民乐队的写作中如能扬长避短,以技术规避缺陷,以演奏处理突出优点,或许能使自身的作品更上一层楼。

图片(109日,排练吴天戈作品《万物之极》)

  吴天戈:本曲主题来自于《吕氏春秋》中对于葛天氏之乐”这一古代乐舞的文字记载。用民乐队的形式来描写远古时期人们祭祀,欢庆等集体活动的景象。试图用音乐阐发人类与自然最原始的相处状态。在本次排练中,我设身处地得感受到民族管弦乐队这一我国独有的大型民族器乐合奏形式带来的独特音响效果,亲自参与排练现身说法的印证了在课程学习中,在众多前辈名家的作品中验证过的何为“行之有效”的配器方式和民乐队的创作语汇。也发现了自身在创作上的出现的音响配置,声部群感不足,配器声音平衡上的问题并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感谢学院和作曲系给予的学习机会,指挥系马帅老师,民乐系民族乐队的排练演绎和郝老师,赵老师的悉心指导。本课程的学习收获将是我未来在民族管弦乐队领域创作上的宝贵财富。

图片

(109日,排练梁之童作品《闽台连枝》)

  梁之童:在一学年的学习与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民乐队独有的音响特性以及与西洋管弦乐队截然不同的写作思维。我认为注重音乐线条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民间合奏乐也常采用支声写法达到一领众和的效果。所以民乐队的写作同样需要依靠线性思维来解决纵向上的诸多问题,其中包括和声的复调化、律动的多元化和明确的方向感等。此外,我认为乐队配器与写作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真实的音响效果中,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声音反馈,才能使内心听觉与实际音响效果趋近于统一,并把内心的音乐设想更加全面且清晰地呈现给听众。最后,感谢郝维亚老师、赵野老师、马帅老师和各位民乐团同学们的付出,希望这门课程能够为更多的作曲学习者提供帮助,助推民族管弦乐队事业的发展。

图片

(109日,排练周辰宇作品《月影》)

  周辰宇:这门课程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还给了我们难得的排练机会,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感谢学校能够给我们这样的一次排练机会,通过自己指挥更能认识到作品中的具体问题,这对于我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

(109日,排练李东声作品《地脉》)

  李东声:创作唢呐协奏曲《地脉》的初衷,是希望将唢呐特有的精气神与塑造这件乐器的土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探索自己创作的可能性,去讴歌那些触动我的风土人情。长达一年的民族管弦乐写作课让我收获很多,也使我在民族管弦乐队的写作上,获得宝贵的直接体会!感谢!

图片

(1010日,排练陈哲作品《背朝黄土面朝天》)

  陈哲:无论是第一学期将各专业卓越的青年演奏家请进课堂作现场讲解、示范,还是在第二学期遴选出部分优秀结业作品请民乐系学生乐队进行试奏,《中国民族乐队分析与写作》课程的设置安排可以说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作曲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止于纸上谈兵,而是以实战的方式真切感受独属于中国民族乐队的音响构建特点,从而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下宝贵经验。

图片

(1010日,排练马晗蕊作品《阿福阿福》)

  马晗蕊:第一次自己站在指挥台上排练自己的作品,让我从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我所记录的音乐是否与我想象的音乐相符。很多地方大相径庭,自己以为很清晰的记谱,演奏者并不能看明白,力度上、节奏上,都呈现出了记谱传达的不准确,没有呈现出我理想的音乐状态的情况种种问题在这次的排练中暴露,通过这次排练,让我体会到要把一学年关于民族乐器法、民族乐队写作的课程内容要在实际创作中,更有效地结合,去理解、掌握民族乐器的韵味和特点,才能创作符合民乐特色的乐队作品。

图片

(1010日,排练张艺馨作品《傩》)

     张艺馨:“傩”是我国一种驱赶疫鬼的古老仪式,后演变为一种舞蹈。该作品构思于中元节前后,故以此命名,试图用粗犷的节奏律动和带有噪音的粗粝音色描绘这一仪式,同时也具有祈福之意。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实践,自己纸上谈兵的创作能够落实到排练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虽然排练时乐队编制不全,但脑海中构想的音响效果已经得到了印证,在发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使我对民族管弦乐队的创作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感谢郝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

图片

(1010日,排练姚韵涵作品《鸿鹄》)

  姚韵涵:作品取材自中国古琴名曲《平沙落雁》,意图通过对原古曲中代表性动机与旋律片段的引用发展,来记录自己学习的经历与心境。作品织体层次丰富,兼具模仿、对比等多种声部关系。同时,作品根据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区形成多样的乐器组合形式,以饱满的音色效果诠释作者对鸿鹄一词及古曲《平沙落雁》的理解。两学期民乐队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新作品的排练也让我对民乐队中不同乐器组的音响平衡有了新的认知。同时,与乐队的沟通也让我的乐谱记谱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修改。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让我获得了更有深度的创作反馈,也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更多想法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