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一种多维的艺术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声音的传递,它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语境、情感输出与思想表达。5月21日晚,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于教学楼701厅成功举办了一场题为“讲与演的融会”的讲演音乐会,不仅展示了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深厚理论功底、明确的思想聚焦、也彰显了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创新精神与精湛技艺。此次活动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节目,成功地将理论讲解与现场表演无缝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同时也为音乐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音乐会以奥托·凯汀的《前奏曲》拉开序幕,吕昌以其双重视角——既是主讲人又是演奏者,进行作品的解读与演奏。从音乐形态上,他认为该作品在旋律建构的过程中不断上升直至辉煌后迅速衰落,体现出一种无解的无力感,正恰恰印证了近现代人们生活中迷茫的精神危机。在小号吹奏中,亦不按常理的加入弱音器,体现个人对于音乐二度创作的突破与探索,展现了音乐学系学子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的勇敢,亦直观展现了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随后的节目,如崔君芝的《楼兰》《幻想曲》,不仅展示了民族器乐与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器乐与创作技法的交织、融合与贯通,张浩哲的钢琴与通巴克鼓伴奏更是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体现了古与今的对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彭明隽演绎的现代古琴作品《梅园吟》,不仅传达了古琴深邃的文化内涵,其对古琴演奏技法的精辟讲解,更让听众对古琴音乐近代的“中国性”演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该作品探索了古琴音乐演奏的边际性音响效果与技术难度,并且融汇了其他民族器乐技法,提高了古琴音乐的表现力;同时作曲者基于对古琴乐器法的了解,使用诸多五声性的对位、和声,探索了古琴音色的诸多可能性。而贝多芬的《降A大调第31号钢琴奏鸣曲Op.110》第一乐章由张雨桐呈现,她不仅展现了优异的钢琴技巧,还通过对作品背景的深入分析,引导听众进入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复杂情感世界。
此次音乐会还特别强调了跨文化的音乐交流,《华丽大探戈》(选段)中,管昊与胡诗杰的合作展现了皮亚佐拉探戈音乐的魅力,以及中提琴与钢琴在这一风格中的独特表现力。此外,《朱砂痣》《热烈与自由》等作品,通过不同乐器的组合与新颖的编排,探索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的融合边界,体现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实验精神。
整场音乐会以关大洲的《象王行》作为压轴,集合了古筝、二胡、琵琶、打击乐等多种乐器,并创造性地加入了电吉他以呈现年轻人的现代性语汇,经章林欣等人的精彩演绎,不仅展示了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的泱泱大国气度与风范,也象征着音乐学系学子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团结协作与探索前行的坚定脚步。
总结而言,“讲与演的融会”讲演音乐会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性探索,亦是一次音乐学系学子幕后转至台前的宝贵机会,它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欣赏体验。通过这种形式,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鲜活音乐本体、音乐实践紧密结合,成为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场活动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才能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音乐学教育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预示着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文/于也媞
音乐学专业22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