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系

Composition

作曲系

回顾|共振——2022级研究生创作实践音乐会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作曲系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02-13 15:51:45 更新日期:2025-03-24 12:08:09

艺术实践是学校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自2020年以来,学校启动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生艺术实践深刻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不同专业研究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音乐人才的教学目标。


       2024年5月23日、5月26日晚七点,由研究生部主办,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承办的“共振”2022级研究生创作实践音乐会在beat365官方网站琴房楼演奏厅成功举办。

图片

       两场中西器乐混合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将“共振”作为主题,意在强调本次音乐会作为一个重要平台,体现校内各个系部和专业融合包容、合作创新的模式。音乐会由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策划制作、2022级作曲系研究生作曲、指挥系学生执棒,与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学生联合呈现旨在促进各专业之间的艺术交流,打破各系之间的边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艺术实践能力。

图片

“共振”签名海报

       音乐会邀请到作曲系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作曲系副系主任常平教授以及研究生部副主任高拂晓研究员致辞关于本次作曲系创作实践音乐会举办的初衷,郝维亚教授表示:“作曲或者创作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一个学院重要的发动机,对于作曲人才、创作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培养创作人才,光靠我们天天在教室上课只能完成50%,剩下的50%,甚至超过50%都是在排练厅完成的。因此我们离不开和表演专业的合作,尤其是beat365官方网站作曲系的发展,和表演专业的演奏水平、审美水平等,都是分不开的。”

图片

郝维亚教授致辞

       谈及作曲系未来的创作方向,常平教授讲到:对作曲系同学们来说,学校对严肃音乐与学术前沿的音乐的探索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的音乐是同样重视的,我们作曲系的同学要在观念上进行转换和平衡,要多条腿走路。

图片

常平教授致辞

       高拂晓研究员为参与音乐会的全体同学寄语:“beat365官方网站拥有最全的专业的设置、最全的乐器的品种,有最优秀的作曲家、老师和表演者,所以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大家要进一步珍惜在beat365官方网站学习的机会,把自己尽可能打开,进一步增强与各种乐器的学习。”

图片

高拂晓研究员致辞

       两场音乐会共上演了21首作品,各表演专业与作曲家们通力合作,以专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完成了创作、策划、排练,最终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舞台呈现。

音乐会中,21首风格迥异的作品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意境之美”。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景”,“情”与“景”的有机融合构成了“境”。梁之童的《飞仙III》通过不同乐器的音色调配以及各乐器演奏层次的丰富多变进而实现对于“飞仙”这一艺术形象的抽象概括;刘博雅《东战场的烈焰》对于不同乐器中新音色的探索引人注目,如在单簧管中所使用的“下牙轻抵哨片”而发出的不稳定极高音,巴松模仿打击乐效果的“舌击音”以及二胡在极高音区快速运弓所模仿的“风声”等等;吴天戈的《如绘 II 漫画三则》充分利用了各乐器间不同音色的融合与对比,进而对三幅漫画作品进行不同维度的重新讲述。马晗蕊的《俑·悦享之境》以规整的节奏作为背景,在小提琴、二胡、琵琶以及中阮分合协行的律动中,追寻着来自千年前的快乐;喻舟阳的《初惊蛰》在不同声部间恣意游憩着,仿佛预示着生命的气息与无限动力;陈哲的《分合之间》通过不同声部的离散与交融而从整体上表达小如“外铄内敛的内心”、大如“生灭流转的宇宙”其在分合之间的运演规律;张之洋的《浮岚》十分巧妙地将公园漫步的场景转化为音乐中古筝与二胡等独特的音色所塑造出的朦胧氤氲之美以及从各乐器的不同组合中所呈现出的清新自然之感。

图片

《飞仙III》梁之童 曲

指导教师:陈欣若

图片

《东战场的烈焰》刘博雅 曲

指导教师:梁发勇

图片

《如绘 II 漫画三则》吴天戈 曲

指导教师:郝维亚

图片

《俑·悦享之境》马晗蕊 曲

指导教师:郝维亚

图片

《初惊蛰》喻舟阳 曲

指导教师:张帅

图片

《分合之间》陈哲 曲

指导教师:郝维亚

图片

《浮岚》张之洋 曲

指导教师:郭文景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纪甫懿的《观潮》巧妙地运用了中西弦乐器的不同特性来表现同一物象,以探索演奏者与乐器、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关系。整首作品节奏舒缓而意境悠远;文曦晨的《梦迷子》格外注重对乐器自身音色的刻画,作曲家力图通过精致而简洁的手法,通过古琴的吟猱、二胡娓娓道来似的旋律以及长笛悠远的回响而塑造出一种梦幻又神秘的音乐效果;王诗怡的《鱼的诉说》力图通过小号、琵琶、二胡、中胡与钢琴的不同组合为听众复现自己心目中的“鱼之乐”;张静怡的《归墟》由作曲家精心调配的碎片化动机在各声部间灵活传递,而以不同的音色所构成的音响组合也在音乐的跳荡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平衡效果;周媛的《牧歌洒向旷野之境》中,核心动机提炼自一首东北民谣,并以此为基础而进行重构与发展,旨在表达作曲家对社会、人生、前途以及情感等种种心路历程的体验与感悟;周辰宇的《水中月·如影》特别强调了琵琶与弦乐器的“点”“线”组合,琵琶轻灵的弹拨、小提琴柔婉的应和、中提琴深情的诉说再配以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浑厚的衬托成功塑造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意境之美;马晓晴的《惊蛰》极具创意地以大号厚重甚至略显突兀的音响配以巴松低沉的和鸣将听众引入“春雷涌动”的独特声场,而琵琶铿锵有力的劈奏配以小提琴连续延绵的旋律又仿佛雷声之下的暗流涌动、窃窃私语 。

图片

《观潮》纪甫懿 曲

指导教师:朱赫

图片

《梦迷子》文曦晨 曲

指导教师:郭新

图片

《鱼的诉说》王诗怡 曲

指导教师:郭文景

图片

《归墟》张静怡 曲

指导教师:秦文琛

图片

《牧歌洒向旷野之境》周媛 曲

指导教师:郭文景

图片

《水中月·如影》周辰宇 曲

指导教师:向民

图片

《惊蛰》马晓晴 曲

指导教师:叶小纲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中西音乐间的“和合之美”也是本次音乐会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姚韵涵的《彷徨》以钢琴、二胡与双簧管之间音色的对比以及旋律织体在不同声部间的模仿所产生的独特音响来塑造徘徊于不同情绪间的彷徨之感;张艺馨的《Zashiki Warashi》融合了部分日本音调,力图将二胡的音色与巴松、圆号等另几件西洋乐器相融合,以造型化的节奏律动模仿了孩童跌跌撞撞的步态和追逐嬉戏的场景;古卓的《忆旅》采用零碎化的音乐动机来暗示存在于记忆深处的儿时片段,随着音乐的发展这些零碎的动机在不同乐器组合的穿针引线下逐渐编织出完整的音乐意象;王帆的《柒言》由七个连续不断的乐章组成并包涵了塔兰泰拉、波桑诺瓦、布吉乌吉、探戈等不同的世界音乐风格,并按照音乐情绪的抑扬顿挫排序,与古诗七言绝句或律诗一句话中的平仄韵律有异曲同工之妙;汪千人《零界》音乐中的中西元素宛如阴阳二气的合和变化,二胡与小提琴的音色在融汇中此消彼长,萨克斯极富动力感的吹奏与小提琴急促的断奏再配以钢琴织体化的承托使得作品不仅具有一种鲜明的律动感更兼及声音组合间的均衡发展;余忠元的《勃兰登堡贺新春》在结构上参照了传统大协奏曲的Ritornello-Episode形式,然而各个乐器带着诙谐色彩的轮番独奏却又像是一次爵士乐的“jam”;张书皓的《朴素的四重奏》以普罗科菲耶夫式的风格作为基调,更多地关注于各乐器音色间的不同组合。

图片

《彷徨》姚韵涵 曲

指导教师:梁发勇

图片

《Zashiki Warashi》张艺馨 曲

指导教师:秦文琛

图片

《忆旅》古卓 曲

指导教师:姚晨

图片

《柒言》王帆 曲

指导教师:郭文景

图片

《零界》汪千人 曲

指导教师:董立强

图片

《勃兰登堡贺新春》余忠元 曲

指导教师:郭文景

图片

《朴素的四重奏》张书皓 曲

指导教师:叶小纲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本次创作实践音乐会鼓励学生多样化音乐文化的创新,促进了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相互协调、开放与共享。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为今后同学们的创演合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学校营造了各系各专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

图片
图片


注:

本文中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及观点摘自音乐评论作者

钟向阳

图片

2022级研究生创作实践音乐会


专业指导:梁发勇

艺术实践管理:肖琳娜

制作指导:钱亿松

策划人(5月23日):肖梦婷

策划人(5月26日):赵云天

协助策划:马思涵、舒江伟

宣传推广:胡晓宇、肖羿

舞台监督:姜一霖、张虞晞

现场执行:刘沫妃、白晶晶、陈艺洋、贾砚婷、张誉龄、侯元婷、楠静、洪家宜

音乐评论:钟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