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系

Composition

作曲系

讲座综述 |《戏剧音乐分析》课堂:宋元明教授谈歌剧音乐表演

信息来源:作曲系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02-13 15:56:42 更新日期:2025-03-24 12:08:09

  2024年6月3日,2022级博士课程《戏剧音乐分析》邀请到beat365官方网站声乐歌剧系教授、旅奥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进行歌剧演唱的专题讲座。宋老师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演出经验,为同学们深入剖析了声乐艺术,并从女高音的角度对这一话题进行展开。

  讲座伊始,宋元明教授从“何为声乐”这一问题出发,并以多方位、多层面对其进行详细阐释。她指出,声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表达、文化和演唱技术的综合体现。声乐艺术要求演唱者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声音条件,更要对音乐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声音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传递给观众。随后。宋老师结合自身多年演出经验,从先天声音条件、语言能力、舞台表现能力、音乐素养等方面详细讲解了声乐演员的提升路径。


图片

  

  宋老师在谈及声音条件时讲到,对于歌唱家而言,嗓音的先天条件决定了演唱者的音域,对其艺术成就也具有重要影响。随后宋老师强调声乐演员要注重声音的纯净度和穿透力。对于语言能力方面的问题,宋老师认为:歌剧起源于意大利语,在歌剧后期发展中,逐渐产生了德语歌剧、法语歌剧等其它语言种类的歌剧,对于演唱家而言,掌握多门外语是一项重要能力的体现,其重要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有助于拓宽自己的表演领域,二是有助于深入理解角色背景、性格以及人物关系,以便更好地诠释角色、深入人物内心,增强表演的生动性及真实性,从而提升艺术表现力。

  谈及舞台表现能力,宋老师强调歌剧演员要具备形象感、角色感以及吸引观众的能力,而不是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声乐层面,这是歌剧演员在舞台上成功塑造角色的关键要素。器乐作品以及影视作品的内在张力给予了宋老师很多灵感,思考如何使人物角色更加鲜活,进一步丰富了歌剧表演的表现手段。首先,形象感是歌剧演员塑造角色的基础,在这方面宋老师在电影作品中汲取了诸多灵感,包括表情管理、体态管理等层面,使观众更快地进入剧情与角色产生共鸣。其次,角色感是歌剧演员表演的核心,演员需要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角色的情感和性格,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等层面来展现角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宋老师认为电影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善于运用细腻的表演技巧使角色更加立体、真实。最后,吸引观众的能力也是歌剧演员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舞台上,演员需要与观众建立情感链接。宋老师认为电影演员在镜头前所展现的强烈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样适用于歌剧表演。

  宋老师还提出了关于器乐辅助训练有助于歌剧演员能力提升这一观点,在音乐教育和表演艺术领域中都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这一观点涉及音乐素养的多个方面,以及器乐演奏与歌剧表演之间的互补性:第一,器乐训练要求演奏者通过乐器来表达音乐情感和意境,这种表达方式与歌剧演员唱腔训练技巧有相似之处,因此器乐训练可以帮助歌剧演员更好地培养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第二,器乐训练可以提高声乐演员的听觉能力,不但有利于矫正音准,还使其更敏锐地感知音乐中的细节和变化。宋老师还对优秀歌唱家需要具备的能力做了总结,即良好的耐力、较强的声音穿透力、灵活的力度转换能力以及敏捷的舞台应变能力,这写都是一位声乐演员能否将现有能力发挥到极致的重要因素。

  宋老师作为一位拥有多年舞台经验和专业技能的资深艺术家,针对歌剧创作也给予作曲者诸多建议。首先,宋老师建议作曲者深入研究剧本,了解剧情发展、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每个角色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其次,在创作歌剧的人声声部时,要注意音域问题,了解演唱者的音域特点、换声区、极限音区,这有助于演唱者能够自然流畅地诠释人物形象;最后,在创作多声部旋律时,要确保音域分布的合理性,避免长时间处于高音区和低音区,甚至极限音区。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音高的转换要舒适通畅,避免突兀的跳跃。


图片

  

  宋老师进一步提到,真正优秀的声乐作品要在音乐结构、内涵等方面得以体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挑战演唱者技术这一层面。针对这一观点,宋老师推荐了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最后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宋老师认为,这部作品是具有沉淀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阶段和经历的不同,使得宋老师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和思考角度产生了变化。郝维亚老师在与宋老师对话时问到:“除去语言因素、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音乐性之外,这部作品还有哪些层面是您觉得值得研究的,例如在人声层面上?”宋老师回答道:“在人声层面上,这部作品确实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首先,女高音的演唱特点是非常突出的。音域宽广且厚重,这要求演唱者具备非常好的气息控制能力,以确保在演唱长乐句时能够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精湛的演唱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精确的音准、清晰的咬字和流畅的旋律处理,都是完成这部作品的关键。”郝老师总结道:“《最后四首歌》这部作品是理查·施特劳斯在人生最后的时光中创作的,无论是声乐部分的创作还是乐队配器层面都值得我们研习。”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上述所讲到的理论,宋老师的学生准备了三部作品为同学们做了现场示范。首先,针对歌剧中的闭口音演唱技术这一问题,宋老师选取了普契尼《波希米亚人》中的咏叹调选段——《当我行走在大街上》作为讲解示例。


图片

  

  在这部作品的处理上,宋老师讲解了元音如何打开、演唱的空间感如何形成、中音区音色如何与高音区音色形成统一、声音是否通透、是否能够驾驭丰富的音乐变化(例如音乐形象的变化,包括音型变化、力度变化等)以及如何建立舒适的声场等。

  其次,针对声乐演员的情感表现力这一层面,宋老师选取了张千一老师的《那一片海》作为示范案例这部作品在情感表现方面确实具有显著的特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宋老师针对该作品情感表现力做了一些分析和建议《那一片海》中多个片段的旋律是相同或相似的这种旋律的重复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求演唱者在处理时注重情感的变化每次重复都应该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以展现歌曲中情感的层次和深度。演唱者需要在旋律重复之前,提前酝酿情绪这包括深入理解歌词含义、故事背景以及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每次旋律重复时的情感变化,使演唱层次更加鲜明


图片

  

  在讲解歌剧调性转换处理以及歌剧演员需要具备哪些素养时宋老师选取了郭文景老师《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唱段进行示范并讲解。

  首先,在歌剧调性转换处理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时,宋老师讲到:在歌剧《骆驼祥子》中,郭文景老师通过小福子的唱段展示了调性转换处理的精妙之处。调性转换在歌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还能够有效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剧情的推进。具体可包含以下三点,第一是音乐表现的需要:调性转换能够形成稳定与不稳定的对比关系,这种关系在音乐发展和作品结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使音乐更加富有表现力第二,获取调的色彩对比:不同的调性具有不同的色彩,调性转换可以使音乐获得更为丰富的色彩对比,从而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变化;第三,深化故事情感:调性转换常常被用来表达故事情节的变化和统一,使其中的情感更加复杂、细腻。

  其次,宋老师通过《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唱段示范,强调了歌剧演员需要具备的两个重要素质:一是个人化感受:歌剧演员需要具备个人化的感受能力,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艺术修养融入到角色中去,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这种个人化的感受能够使角色更加真实、生动,更好的与观众建立直接的情感链接二是深层次的感悟:歌剧演员需要对人物角色有深层次的感悟,包括对角色的性格、情感、动机、命运等方面的深入理解。通过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演员能够更好地把握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使表演更加细腻、真实。


图片

  

作为一名资深歌剧演唱家,宋元明教授以其全面而精准的舞台表演经验,向在场的同学们强调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需要将音乐素养、语言能力以及舞台表现能力等各方面的才华集于一身。她表示,歌剧演唱不仅是声音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递和角色的诠释。演员需要通过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宋元明教授还从人声写作的角度给予了作曲系同学们诸多建议。她指出,作曲家在创作歌剧时,应该充分考虑人声的特点和演唱者的能力,使人声与音乐完美融合。同时,她还分享了自己在演唱过程中对人声写作的理解和感受,让作曲系同学们深受启发。


撰稿:22级博士生张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