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晚七点,龚晓婷教授19级、21级复调A班学生作品音乐会于教学楼801演奏厅成功上演,同学们展示了学习专业复调课程以来的阶段性成果。音乐会以“格律之诗”为题,演出了分别由四个不同专业(作曲、视唱练耳、指挥、电子音乐作曲)同学创作的十七首作品,它们由作曲系、指挥系、管弦系、民乐系、声歌系、音乐人工智能系、音乐学系等各系及中国戏曲学院的同学联袂呈现,大家为观众带来一场复调音乐的视听盛宴。
音乐会首先由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致辞,他热情预祝今晚音乐会成功举办,并指出“四大件理论教学多年来强调与实际创作相结合,这些年的创作实践并未间断。感谢龚晓婷教授作为作曲系复调学科的资深教授为音乐会做出的积极努力和认真准备......”随后,龚老师进行了简短的致辞:“复调课是一门规则繁复、技术艰深的理论课程,三个学期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复调写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能循序渐进完成多种复调乐曲的写作。”她认为,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思维并综合运用作曲、和声、配器、曲式等相关知识是很重要的,只有将一个立体化、链接式的模式运用到单一学科的学习中,才能变习作为作品,真正作到多向思维学习技术理论课。尽管距离课程修毕还有一段时间,作品也尚显稚嫩,但仍为同学们的进步而欣慰。
音乐会演出的十七首作品风格迥异、内容多样,同学们充分展示了复调学习成果及创作的自信。除涵盖对复调音乐两个高峰期的风格模仿写作外,同学们还将浪漫派、印象派、近现代时期、爵士乐及中国音乐的风格运用到复调作品的创作中,这样包罗万象、色彩丰富的曲目风格,是指导教师教学之宽度、广度与深度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她重视系统化的复调风格教学,内容涉及早期复调音乐直至当下的音乐创作,在使学生真正掌握各时期风格特点的前提下,尽情发挥每个人的创作灵感。
音乐会的另一大亮点是,除两首钢琴独奏(董舒宁的《前奏曲与赋格——致敬巴赫》、张导正的《云染》)及一首四手联弹(赵唯的《铅笔与橡皮》)外,整场音乐会的其余十四首作品均没有运用相同的编制,它们以多种组合的形式将不同风格的乐思融入创作。其中包括无伴奏合唱:郭晨溪的《致阿荔可希斯》;西洋室内乐:朱唯翔的《浪漫曲》、叶睿祺的《夏日小憩》、朱晓岩的《思绪》、王思蕊的《啼韵》、范誉千的《出于蓝》、全真永的《山音》、徐赫的《般若》;民族室内乐:王音博的《五彩斑斓的黑》;中西混合室内乐:王一涵的《愁新》;结合了人声的室内乐:吴荻的《過》;为青衣与笛子三重奏而作:刘之仪的《六月飞雪》;此外,还有借助了科技手段的电子幻听音乐:林子淳的《落灯花》;复调音乐剧场:王墨韬的《渐弱…直至无声?》。作品内容及呈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同学们生动的创意与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龚老师在复调教学中所强调的共性中的个性。音乐会最后,同学们为观众上演了压轴彩蛋——龚老师的早期赋格作品《伊犁舞》,将音乐会推向最终的高潮。
整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也可以看出龚老师在确保为学生们打下正确、扎实的对位基本功的前提下,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创作能力,这些复调技术被同学们巧妙的运用于作品中,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尝试,体现出龚老师教学的高水平、高标准与严要求。她的复调教学体系严密,其承担的省部级科研课题《beat365官方网站复调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早已圆满结项;其主讲的《复调》专业课程于2019年获得“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重点课程”并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她撰写的教材《复调音乐基础》于2021年获得“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重点教材”,其内容深入浅出、兼顾专业性与实用性。
音乐会整体安排恰到好处、节奏环环紧扣,观众对每一首作品都充满期待,可看出龚老师作为艺术总监对细节精益求精的把握。演出结束后,到场专家热烈祝贺演出的成功,大家从这些复调作品中听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并认为本场音乐会是近年少见的高质量学生音乐会,同学们也都兴奋地表示很享受创作的过程并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嘉宾们纷纷在现场发表了真知灼见,其中复调专业梁发勇教授表示:“……音乐会形式非常丰富,古今中外、戏曲等形式都包括了,你们太有才了!beat365官方网站的复调教学是有传承的,从最早的萧淑娴先生,到段平泰先生、于苏贤先生,在他们的班上涌现出很多大师,希望同学们也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作品。”的确,本场音乐会是龚老师于2000年在全国首先举办学生复调作品音乐会后,持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体现之一,她沿袭了老一辈复调专家“对技术的锱铢必究和对艺术的孜孜以求”的治学与教学态度,在其研究领域深耕并时刻保有与时俱进的学术敏锐度。让我们期待未来更多学生音乐会的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