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享誉国际乐坛的著名作曲家盛宗亮教授应beat365官方网站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之邀,来到作曲系2022级博士课程《戏剧音乐分析》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为大家讲解他的英文歌剧《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与心得。

盛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他创作歌剧的契机和经历。他表示,从自己最初开始歌剧创作至今已有几十年光景,所完成的歌剧作品有五、六部,这缘于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第一份工作——芝加哥抒情歌剧团驻团作曲家。他在就任的三年期间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马农之歌》,而这三年的工作与创作经历也让他对歌剧艺术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使他认识到:歌剧创作与交响乐创作截然不同。他说:“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一部成功的歌剧,从戏剧角度来看,应该是一部成功的‘戏’,从音乐角度来看,也应该是一部成功的交响乐,这两个要素应当水乳交融。”
《红楼梦》是他创作的第四部歌剧,由旧金山歌剧院委约创作。这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故事,盛老师说,初读原著时自己年时尚少,对书中人物贾宝玉锦衣玉食的生活很是羡慕,也被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三角恋情节深深吸引。而随着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与感悟,对故事中的细节、伏笔与诗词歌赋也愈加关注。同时,远离家乡的他也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中国文化的思念寄于书本,反复阅读,这为歌剧《红楼梦》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盛老师介绍了剧本的改编思路和音乐的结构安排。这部歌剧面向世界观众,其中不乏中国资深的红学专家,也有对原著不甚了解的西方观众,而小说《红楼梦》又是诸多中外名著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因此,要将这一鸿篇巨作压缩为时长两个半小时的歌剧剧本,其情节设计必须简明清晰并且合乎情理,同时具备足够的戏剧冲突。深思熟虑后,盛老师决定以宝黛钗的三角恋情作为主线剧情,保留了与之直接有关的王夫人、贾元春、贾母和薛姨妈,将小说中的五百多人物削减为七位歌剧演员,另安排了一位话剧演员担任老和尚的角色,在剧中推进情节发展。而小说中描写的宫廷斗争、家族恩怨等作为剧中的副线剧情,都是造成主线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

全剧由序幕、第一幕和第二幕构成。故事始于青埂峰上,女娲补天时遗落的灵石与身边的绛珠草日久生情,转入红尘欲结血肉之缘,灵石转世为贾宝玉,绛珠草转世为林黛玉,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且有贾母在背后支持帮衬,然贾府欠下巨额皇债无力偿还,故宝玉之母王夫人欲让宝玉与商贾之女薛宝钗联姻以化解债务危机,并在贾母病逝后将黛玉遣出贾府,联合自己在宫中的女儿贾元春以皇帝的旨意与贾府的前途逼迫宝玉与宝钗成亲。宝玉誓死不从,王夫人便假意答应宝玉迎娶黛玉,实则设局让宝钗顶替,婚礼礼成之时宝玉发现真相后对红尘再无眷恋,剃度出家,黛玉自刎于桃花湖,而贾府则被皇室抄家,所有人沦为乞丐。
音乐结构方面,两幕的高潮都集中在结尾部分。第一幕由元春省亲的大场面结束,所有演员全部上场,音乐和剧情的紧张度都达到峰值,让观众在震撼之余对接下来的情节充满期待;第二幕则在宝钗婚礼和锦衣卫抄家时达到高潮,而此处也是全剧戏剧冲突最强的地方,音乐结构与剧本结构在这里完美结合,共同造就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性结局。此外,诸多重要的咏叹调也被安排在下半场,不仅烘托了剧情,也符合音乐自身内部张力的发展规律。
角色的声种及唱段设计上,盛老师参考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选角定调的方式,根据角色的职业、年龄等特征选定声种,并在剧本还没完成时率先进行歌词创作,为每个角色创作了一段咏叹调,从他们的演唱中确定人物的情绪基调,再以此为依据设计唱段。而剧中除了贾宝玉一位男高音外,其他角色都是女性,要在如此相近的音色中作出尽可能鲜明的对比,对作曲家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盛老师建议先确定主题,再根据“戏”的内容来增减音乐上的情绪表达。比如剧中的王夫人,作为阻挠宝黛恋情的反派角色,却也在“骗婚”情节中表现出了对儿子的心疼,这是源自母爱的情感表达,因此盛老师为其增加了一段咏叹调来表现她矛盾的心理,以此突出角色特征,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具复杂性。
此外,盛老师还为大家播放了几个的视频片段,节选自旧金山歌剧院于2016年首演、后于2022年重制的歌剧《红楼梦》完整影像,其中包括贾宝玉的咏叹调、黛玉焚诗、《葬花词》以及贾元春的咏叹调片段。他还提出,帮助歌剧演员更好地理解角色、融入角色,也是作曲家的重要工作。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中,郝维亚老师率先提出问题,希望盛老师从自身经验出发,谈谈作曲家该如何处理与编剧的关系,如何与编剧合作并充分发挥作曲家的作用。盛老师表示,歌剧创作应以作曲家为主,但作曲家也应当保持谦虚的态度,与编剧多沟通磨合,充分考虑编剧从戏剧角度出发提出的种种意见和建议;同时,作曲家也应对戏剧有充分的了解,对自己想呈现的故事、音乐以及最终舞台效果做到“心中有底”,在设计剧情大纲时,就应将音乐结构做好大致安排,对音乐与剧情的匹配做好初步规划;最重要的是,在听取各方建议的前提下,作曲家也应有自己的坚持,坚定自己出于音乐考虑而设计出的最佳表演方案,从而实现自己心中的音乐形象。
beat365官方网站作曲系博士二年级的余忠元同学向盛老师提出两个问题:“在编剧过程中导演是否介入?剧本和音乐的创作是否有明确的先后顺序?”盛老师说,在歌剧《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赖声川导演于后期介入,没有直接参与剧本创作,但也对剧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作出改动。在国外,作曲家、编剧、导演同时开展工作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这是因为西方传统歌剧多数改编自成熟的戏剧作品,传统的歌剧编剧仅需要根据戏剧情节创作歌词,不需要做太多戏剧方面的考量,在戏剧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尚有欠缺,而现代歌剧的剧本大多是原创,需要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充分考虑到戏剧结构、戏剧冲突等因素,因此导演的前期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剧本和音乐的创作先后问题,盛老师表示,歌剧《红楼梦》首先成形的是故事提纲,接着以此为依据为每位角色创作一段咏叹调作为起点,之后则是音乐创作与剧本创作穿插进行。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一位博士二年级同学向盛老师提问:“在用西方歌剧体裁来诠释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时,是如何处理音乐与英文唱词之间的关系的?”盛老师回答,中文与英文的语言习惯在气息与抑扬顿挫上截然不同,为英文歌词创作唱段,要充分考虑朗读时语气与重音的关系,依字行腔设计音高。
英国约克大学的一位音乐学博士向盛老师提问:“在歌剧《红楼梦》中,您觉得最满意的舞台呈现是哪一场?若想达到您心目中完美的《红楼梦》,未来还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盛老师表示,歌剧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演出过程中出错在所难免,其呈现的完美程度与时间、地点、演员阵容等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2022年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场网络直播演出相对成熟,是他目前最满意的一场。
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的一位博士二年级学生向盛老师提问:“中西方在审美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调和这两种文化的?是否有文化上的妥协或呈现不足的地方?”盛老师表示,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是他的初衷。大部分中国观众关注的是《红楼梦》故事本身,而对西方观众而言,戏剧中的动人之处更为重要。以《茶花女》为例,虽然作为中国观众的我们对剧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们仍会为其中描写的爱情故事所动容。歌剧《红楼梦》上演后,许多欧美观众也为此潸然泪下,这源自人类情感中的共性。

最后,beat365官方网站作曲系董立强教授问及关于歌剧《红楼梦》中音乐本身的中国元素展现方面的考量及设计问题,盛老师说,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西方音乐创作手法,在句法和气息上更多地体现了西方音乐审美,而其中的中国元素则以更接近于“新古典主义”中各种元素相融合的方式呈现,部分五声化的音调作为中国传统元素与其他西方元素相融合,从而产生新意。而这也是他个人独特的音乐审美。
盛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82年移居美国纽约,在美求学期间先后师从于伦纳德·伯恩斯坦、乔治·珀尔、周文中等著名作曲家。拥有中、美双重文化背景的他,其音乐创作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展现了纯正的西方音乐表达方式,他也因此被授予了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的麦克阿瑟奖。将中国文学巨作《红楼梦》搬上西方歌剧舞台无疑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而时间也证明了歌剧《红楼梦》的成功与价值。歌剧《红楼梦》的创作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例证。盛老师此行给我们的学习与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启发,讲座在全场老师与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圆满落幕。
(撰稿:22级博士生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