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系

Composition

作曲系

讲座综述|专家讲堂:叶小纲教授谈声乐创作及其他

信息来源:作曲系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03-24 16:14:45 更新日期:2025-03-24 16:17:31


图片

2024年5月10日,beat365官方网站作曲系2022级博士课程之专家讲堂有幸邀请到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beat365官方网站作曲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叶小纲教授。此次是叶教授时隔20年后在beat365官方网站进行的一次集体课堂授课。

图片

叶教授从声乐创作出发,与我们分享了他声乐作品的创作感受与心得,并与我们探讨当代年轻一代作曲家在声乐创作中常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给出意见。在开场白中,叶教授说到关于此次讲座的选题问题,在给作曲学生授课时,他都会要求学生进行歌曲的写作练习,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对于语言的理解与旋律的写作功底。

接下来,叶教授首先以其创作的《临安七部》中的第一、第二首为例,为大家讲述了在歌曲写作中有关旋律风格的选择与音乐和字词之间处理的手法等问题进行了讲解。《临安七部》中的第一首是以白居易的《忆江南》为词,旋律取材于浙江民歌,不断反复出现的主题旋律通过调性的改变与丰富的和声变化达到了听觉上的记忆巩固。叶小纲教授强调,在声乐作品写作中一条有记忆点的旋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要通过不同手法的调配来进行巩固,使听众形成听觉记忆。同时,每次出现又具有新意,因为当代音乐是复杂化的,不可避免的要求我们掌握更多的技术来充实自己的音乐。《临安七部》中的第二首是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为词进行创作的,叶教授通过其创作的这首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在声乐作品中的“呼吸”是多么重要。其中拍子的转换与休止符的运用都是为了声乐部分,要在合适的地方给声乐演奏员充分的呼吸、表演空间。

接下来叶小纲教授和我们分享了在创作《大地之歌》《悲欣之歌》时的一些心得。《大地之歌》这部作品的创作是极具挑战性的,但同时他又充满信心。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及其掌握的中外作曲技术的支撑使这部作品用世界性的音乐语言与表达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悲欣之歌》是为李叔同的三首词谱曲而成,谈到在创作本首作品时他的一些考量:“像处理李叔同的诗歌时,写成完全的无调性是不合适的,或者说,你用无调性的思维去写,听众可接受度就会低一些,但同时你又不能写的很简单,也就是又需要有一些艺术性。”他采用介乎于中国传统声韵与西洋音乐之间的一种结合的方式来诠释这首作品。谈到这首作品的风格时,叶教授说到:“这首作品的风格并不能被简单的定义,就像李叔同的身份归属性也不是那么强烈一样,结合他的出身、诗意以及身份(指李叔同),还有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腔调,自我的个性等因素,所以在作品中我没有使用太多的民族音调。”

在谈到《巴松措》《美丽乡村》两部作品时,叶小纲教授介绍了他所创作的器乐作品中不同的几种风格。他认为,作为亚洲人,还是要会写一些具有东方色彩的音乐,但现代音乐又需要具有学术性,作曲者要把这两者做一个很好的结合。叶教授指出,在创作时,无论是像《巴松措》这样偏向现代音乐风格的作品,还是像《美丽乡村》这样的具有主旋律式的作品,作曲家首先要忠实的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意识。“大千世界有各种风格,大家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我相信这个时代的作品是具有多样化和多元性的,能为后人提供帮助,也留下更多可研究和分析的材料。”

图片

图片

在本场讲座最后环节,叶小纲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解答。

有同学问道:“像您的西藏系列主题作品非常成功,请问是如何将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音乐呢?”叶老师表示,转化这个词是难以描述的,如果你到了西藏,你就会知道那里带给你更多的是一种灵魂上的震撼,在我的西藏作品题材创作中,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原封不动的运用西藏地区的民歌,像作品《西藏之光》就是这一类作品,另一种是像《巴松措》这类的作品,音乐语言相对先锋,我将主题拆分的非常细致,这种作品更偏向于“学院派”的写法。

另一位同学问到叶老师有关作品中的记忆点营造之看法以及如何把控,叶小纲教授认为创作好主旋律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是你为听众留下的可以记住的一种材料,和声也要抓人。其次我们要尊重并运用好民族优势,从而充实作品中的音乐造型。

最后叶老师结合长期以来的创作历程嘱咐学生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图片

(撰稿:22级作曲系博士生 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