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下午,beat365官方网站董立强教授为作曲系2022级博士生进行了题目为《现代音乐构建方式的多维度思考》的专题讲座。董老师通过对武满彻音乐创作的剖析,探讨了现代音乐构建方式的多维性特征。
音乐作品构建时的多重思维
首先,董老师提出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两个重要问题:1.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如何把模糊不清的“形象”或“意象”感觉,转变成具体化或造型化的作品?2.在为有明确的“指向”和“情绪”内容进行音乐创作时又是如何构建的呢?他认为是因人而异,出来的结果截然不同并且各具特色。在当今音乐创作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形成了多维性特征,以及音乐作品的“异化”现象。
董老师强调,分析音乐作品构建时有两个视角值得同学们注意。第一,以创作者的视角——由“内”而“外”,即从创作构思开始,到内容,再到具体创作技术的思维过程。第二、以分析者的视角——由“外”而“内”,包括作品背景、表现形式、音响特征、作品的结构和技术风格及内涵等。紧接着董老师以武满彻的作品为例,探讨作曲家在创作中如何构思和把握音乐,东西文化在音乐作品构建中的作用,音乐构建的“源泉”与构建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创作中的“多维性”特征及音乐作品的“异化”现象的具体呈现等。
武满彻作品标题的来源及类型
董老师认为,武满彻作品标题无疑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武满彻对各艺术门类充满了兴趣和爱好,如文学、美术、摄影、电影、戏剧等。他的许多音乐作品标题也都来源于众多艺术门类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发,以及外文词句的含义和造型感。另外还有的标题与乐曲之间存在着“离合”的共生关系,用数字化(音程关系)的方式表现标题的感觉或意象,标题对乐曲的表达或暗示,彼此间有时会形成模糊的界限等特征。
董老师将武满彻作品标题分为以下几类:1. 地理、地形学方面的标题,例如,《Coral lsland》(《珊瑚岛》1962)。2. 星座方面的标题,例如,《Asterism》(《星座》1968)。3. 距离或方向性的标题,如《Distance de Fee》(《妖精的距离》1951)。4. 水(海、雨)相关的标题,如《寂静的大海》(1986)。5. 梦相关的标题 ,如《Dream time》(《梦之时》1981)。6. 庭院相关的标题,如《A Flock Descends into the Pentagonal Garden》(《鸟儿在星形庭院里降落》1977)。
董老师认为,武满彻许多乐曲标题同时使用日语和外语(英语、法语等)书写,标题的“外型”与内涵存在着差异,它不单单暗示作品的情绪或气氛,还代表着一种符号意义,并由此转化成音乐内容。另外,还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相同标题却有不同乐器组合版本。如《Toward the Sea》(《向着大海》)就有三个版本,第一版为中音长笛与吉它而作(1981);第二版为中音长笛、竖琴与弦乐队而作的《Toward the SeaⅡ》(1981);第三版为中音长笛与竖琴而作的《Toward the SeaⅢ》(1988)。
#3
武满彻音乐创作中音乐内涵的
“多义性”和主题延伸与扩大的“变异”
董老师以武满彻《梦窗》和《你所谓的时间从我这里流出》两部作品为例,分析其音乐内涵的多义性。《梦窗》的标题取自于京都著名僧人梦窗疎石(1275-1351)法号“梦窗”,其标题中的“梦”和“窗”,表现出“内部”与“外部”两个相反的具有动力关系的暗示。《你所谓的时间从我这里流出》,此标题借用了日本诗人大冈信(1931-2017)的诗句(英译《Clear Blue Water》),描绘了空间与时间的关联。而诗文(东方诗文用英文表达)对应了时间(卡耐基音乐厅建立100周年)与空间(卡耐基音乐厅)的关联。
董老师以《鸟儿在星形庭院里降落》(《A Flock Descends into the Pentagonal Garden(1977)》)为例,阐述了作品中主题延伸与扩大的“变异”过程。这部作品是武满彻看了著名现代美术家马塞尔-杜尚(1897-1968)头上剃出五角星的照片后,梦见一群大鸟降落在星形的庭院里,并由此创作而成。该作品音高材料是在F#为中心音的五声音阶基础上,衍生出五个变化的五声音阶以及五个“声场”的和声元素,象征着音乐与数字“五”之间的关联。
武满彻1980年创作的作品《遥对来自远方的呼唤》,此标题来源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 乔伊斯(1882—1941)的长篇小说《Finnegans Wake》(《菲内根的觉醒》)中的句子。乐曲英文标题中的“Far”意味着遥远,也代表着父亲对女儿的呼唤。音高材料由上行时具有大三和弦性质以及倒影时具有小三和弦特征的音列组成,并且在动机材料的构成上与《弦乐安魂曲》(1957)有相似性。对“海的动机”的运用及细微的变形一直伴随着武满彻创作生涯。
随后,董老师讲解了武满彻的《十一月的阶梯》(1967),董老师认为,该作品强调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就是说,作为东方乐器的琵琶、尺八演奏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与西方管弦乐队按照严格记谱进行演奏的确定性因素彼此间的“碰撞”。
董老师在最后的总结时指出:我们在音乐作品构建时要以多元化的视角,以及由“内”而“外”的多维度思考,把诸元素进行关联,用音高组织、音色音响、织体形态等方式进行表现,并形成个人创作的路径。通过武满彻的作品我们看到不同艺术对音乐创作的“诱发”,并通过不同音乐创作理念的结合,东方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方管弦乐队在同一时空中的并存及“对立”,形成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撰稿:莫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