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

Musicology

音乐学系

在异国旋律中体味文化和谐——音乐学系2024秋季艺术实践周印度尼西亚音乐与舞蹈工作坊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4-11-05 00:59:28 更新日期:2025-03-22 13:16:04

2024年10月17日下午2点30分,beat365官方网站音乐学系2024秋季艺术实践周“印度尼西亚音乐与舞蹈工作坊”在教学楼711世界音乐教学与实践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由世界民族音乐教研室精心策划,特邀外籍教师瑞斯南达(Risnandar)和提提柯·派若姆姬(Titik Parmuji)进行主讲,旨在通过学习和体验印尼中爪哇佳美兰音乐、传统舞蹈以及巴厘岛传统乐舞克恰克(kecak),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印度尼西亚的文化。

佳美兰音乐探秘:敲击中的和谐

工作坊的第一部分由瑞斯南达老师介绍佳美兰(gamelan)音乐,这是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合奏音乐,也是印度尼西亚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瑞斯南达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佳美兰乐器的操作技巧,并强调保持身体和心灵的放松状态,跟随肯当鼓(Kendang)的节奏进行演奏。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佳美兰乐器的演奏,并学习了如何通过左手止音技巧来保证每个音的清晰独立。

瑞斯南达老师介绍佳美兰乐器

同学们体验佳美兰音乐

瑞斯南达老师教同学左手止音的演奏技巧


爪哇舞步:传统与优雅的交融

接下来,提提柯·派若姆姬老师将同学们带入爪哇舞蹈的曼妙世界。她教授了三个手势,分别代表学习、防御和轮回,并解释了这些动作在印尼文化中的深层含义。接着,她演示了头部、腿部和手部的基本舞蹈姿势和动作,并与同学们一起使用丝巾进行简单的动作练习。最后,提提柯老师和瑞斯南达老师联合为大家表演了一段巴厘岛风格的舞蹈,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提提柯老师和瑞斯南达老师讲授印尼舞蹈的手部动作

提提柯老师带领大家练习舞蹈动作

提提柯老师表演印尼舞蹈


巴厘岛克恰克:神秘与节奏的共鸣

克恰克是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地区一种特殊的民间乐舞体裁。它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将由男性表演的独特民间仪式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结合,再配上佳美兰乐队,最终成为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的综合艺术。在表演中,一群男子围成圆圈,用不带旋律、但节奏性很强的呼喊声以及充满律动的身体动作为舞剧伴唱。因合唱中不断呼喊“恰克(cak)”这个没有特定含义的声音,所以被称为“克恰克”。

在今天的克恰克学习环节,瑞斯南达老师先是邀请同学们围坐成一个圆形,学习克恰克的发声方式。接下来,同学们被分作四组,第一组演唱核心旋律布希(bul-sir),其他三组则用不同的节奏发出“恰克,恰克,恰克”(cak cak cak)的声音,四个声部镶嵌重合在一起演唱,就出现了一种连绵不绝、类似蛙叫的声音,极富感染力。再配合上手部和头部的动作,让同学们置身于巴厘岛的民俗仪式活动中,体验这种独特的音乐戏剧舞蹈形式。

克恰克练习


文化交融:音乐与舞蹈的桥梁

通过这次工作坊,同学们不仅收获了关于印度尼西亚音乐与舞蹈的知识和技巧,更深刻理解了这些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印度尼西亚艺术的同学在本次工作坊中对佳美兰音乐和克恰克舞蹈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并表示希望参与到今后的选修课程,进而学习更多的相关音乐文化。

瑞斯南达老师介绍印尼文化的内涵

此次印度尼西亚工作坊不仅让参与者们深切感受到了异国文化的魅力,体验到了其平和而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追求,更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多元文化的种子。我们认识到,世界音乐的版图远不止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这样的观念引领下,同学们树立了更为宽广的多元文化观念。乐声悠扬,舞步轻盈。我们坚信,beat365官方网站将继续肩负起文化交流的使命,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中成长,成为连接世界文化桥梁的使者。

印尼工作坊集体大合照


文: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