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音乐学系2024秋季艺术实践周博士研究生学术演讲在教学楼701成功举行。
为锻炼、提升同学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真正体现“演讲”性,本次活动创新方式,要求演讲者面向观众,全程脱稿,每人在舞台上进行15至20分钟的专题演讲,这对于六名年轻的博士研究生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可喜的是,这些同学敢于应战,在台下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一句句地推敲文稿,一遍遍地演练尝试,他们在台上或从容自信,或娓娓道来,演讲获得圆满成功。
第一位演讲者2024级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冯钰文以《从阿多诺到斯皮策——两种贝多芬晚期风格理论的研究》为题,她从容不迫,收放自如,有很好的控场能力,围绕两种贝多芬晚期风格理论展开讨论,激情响亮的声音为本次活动开了一个好头。

|
2024级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冯钰文 |
第二位演讲者2022级世界民族音乐方向博士研究生张颖以《俄罗斯埃文基人传统音乐的延续与变迁》为题,讨论埃文基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一份份宝贵的录像,她带领观众踏上一场体验异国音乐的奇妙之旅,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埃文基人传统音乐。

|
2022级世界民族音乐方向博士研究生张颖 |
第三位演讲者2022级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何毓奇以《器归于器,乐求于魂——后全球化时代下的器乐审美观》为题,演讲过程中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语言精练,生动展示了全球化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影响,给在场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
2022级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何毓奇 |
第四位演讲者2022级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潘俊汝以《清代男性旦脚:跨越角色性别的艺术结合体》为题,通过扎实的历史文献研究,自信从容的姿态,简明利落的展示,梳理清代男性旦脚角色的演变,在场观众听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
2022级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潘俊汝 |
第五位演讲者2022级中国传统音乐方向博士研究生潘捷以《一种被遗忘了的昆腔——徽昆》为题,将徽昆的历史流变娓娓到来。他深入浅出地对徽昆的板眼符号、伴奏乐器等进行讲解,并就徽昆在当下的传承提出独到的观点。他与上一位演讲者互为呼应,共同向观众们展示中华古老文明的珍贵遗产。

|
2022级中国传统音乐方向博士研究生潘捷 |
第六位演讲者2022级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所煜涵以《古典名著与现代文化的交汇:由〈黑神话·悟空〉所涉古籍说开去》为题,就当下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文化符号、音乐创作和古籍引用展开讨论。他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与现场观众互动,充分调动现场气氛,为本次学术演讲画上圆满的句号。

|
2022级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所煜涵 |
音乐学系系主任何宽钊、总支书记吴晓萍、副主任刘小龙,及李淑琴教授、班丽霞教授等老师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表现,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次学术活动是一场学术分享会,通过这种耳目一新的方式,考验了六名演讲者的心理素质,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展现了他们鲜明的个人特质和思考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思维的力量与语言的魅力,也看到了学术演讲在培养音乐学人综合素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年轻学子大方地站上演讲台,清晰流畅地讲述自己的Ideas,自信坦然地展示自己的研究。大家可以在其中收获表达带来的乐趣,绽放光芒!

演讲者说:
冯钰文:本次活动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可贵的平台,怀揣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从台下不断地尝试到台上流畅地演讲,我体验到思想与表达交织带来的快乐。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素屡以往,一苇以航。
张颖:非常感谢系里提供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可以通过学术演讲的形式:真诚,但松弛地,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我的田野体会,这将是我十年在校生活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何毓奇:感谢学校和音乐学系给我们提供这次难得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让我们在校的博士生有机会站在舞台上表达自己的研究、思想。
潘俊汝: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大胆去说,突破自己只需要一次。不要害怕当聚光灯下输出的人,勇敢展现出我们从容不迫的表达和熠熠生辉的思维吧。
潘捷:通过参加此次学术演讲,我认为进一步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引发了如何将较为深奥的学术观点以直观、清晰的形式传递给他人的思考。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它有利于学术的交流和传播。
所煜涵:参加这场演讲让我深刻感受到,突破传统学术界限并融合跨学科视野与创新表达方式,能够极大丰富音乐学研究与交流,推动学术思维的深化与创新。
文字:冯钰文